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194024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五上桂花雨教案和教学反思7、桂花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

2、引入、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简介作者:、介绍桂花:二、出示自学指导、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2)默读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

3、乐趣: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

4、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四、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五、课堂总结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喜欢桂花怀念家乡桂花雨摇花乐怀念童年生活教学反思: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

5、,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

6、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

7、定格文章第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