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217685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兴业县沙塘二中 胡川 电话: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内容。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设计思想1、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

2、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2、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3、设计理念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

3、2)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2)采用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体会作者的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心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究“闲人”的内涵,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3)会理解、鉴赏作品,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四、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五、教学难点 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4、 六、教学准备 1、课件资源素材2、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程序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作情境导入新课1、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词是谁写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此句词体现了什么?2、请学生介绍作者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篇体现人生观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1、观看图片,思考2、积极发言,根据个人的了解,介绍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同时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二、学习新知1、激凝: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记一次夜晚到一个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先来了解承天寺。2、写作背景3、请学生朗读并感知:(1)正音,读准字音。(2)多媒体播放朗读课

5、文的录音,体会感情(3)学生再读课文,模仿酝酿感情6、屏幕显示需解释的文字。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想到 者:的人遂:于是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但:只是 耳:罢了7、翻译重要语句。念无与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请学生翻译全文1、 学生了解2、学生齐读写作背景3、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进行轮读,即一人一句。(2)学生进行分小组读(3)学生整体读4、学生学习课文中需解释的文字。5、学生学习翻译文中重要语句。6、各组学生代表发言,并推荐一组翻译全文1使学生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2、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

6、本课采用轮读,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三、合作学习1、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作者何以夜游? 何以至承天寺?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2、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1)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2)组织全班同学评论。(3)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

7、怎样的景色。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并进行交流。2、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3、学生分组交流合作,各组认真描绘出表达不同题材的月亮。4、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并把画中要表达的题材描述出来。5、跟随教师对各组的成果进行全班评比。6、分析文中描写月亮的一句中比喻的妙处。1、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2、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

8、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3、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1)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2)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7、学生分组讨论“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的含义。并发言8、学生思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9、学生发言。学生讨论、教师指点后,使学生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

9、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再通过追问,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四、总结延伸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学生谈谈收获。2、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使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五、布置作业1、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3、 背诵全文。 学生认真做

10、好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八、教学反思与回顾在构思本课时我是顺着“诵读-积累-感悟”的思路展开的,整个设计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但又不是刻意的去生搬硬套。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愉快学习,独立的自主学习,既丰富了语文知识,也受到作者旷达情怀的感染,培养了学生乐观进取、热爱生活的情感。总结课堂中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九、板书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第一段叙述起因和发展 寺庭步月事 第二段 描写月色之美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第三段 抒情发感慨 乐观豁达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