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175727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教案(下)-精品—--.doc(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电子教案 时间:20152016下学期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心理学 任课教师:李威 授课专业:学前授课班级: 1701、1702教材全称编者出版社幼儿教育心理学姚海林、郭芳芳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幼儿教育心理学总学时:48编写说明参照校内实际进行教案内容: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教学目的1、明确认知、智力、知识、智育几个关键词的概念。2、掌握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3、掌握智商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难点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及智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教学时数:10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运动技能对幼儿具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内容(出示预

2、习提纲)1、认知的概念?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3、在幼儿阶段,智育的目标是什么?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怎样?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不至于遗忘?6、对幼儿进行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幼儿有这方面的表现,你应该给予什么建议,可通过哪些方法治疗?(三)讲授过程1、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2、皮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

3、阶段(11岁以后)3、在幼儿阶段,智商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4、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简单来说归纳为三个环节):(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应用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那么,根据这个规律,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取决于正确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A、.及时复习,经常复习;B、正确分配学习时间;C、复习方法应多样化;D、反复地阅读和尝试重现相结合。6、对幼儿的智力的培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有效措施有:A、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B、培养幼儿的感知观察力C、培养幼儿注意力D、培养幼儿

4、忘记力E、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7、幼儿注意力缺失的主要表现-注意不稳定、易转移方法:发展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意性,具体措施如:A、学习活动多样,内容丰富;B、学习内容的难易要适度;C、积极的思维活动能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所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提高注意的有意性;D、建构良好的环境,消除分散注意的干扰因素,提高注意的效果。本章作业:预习提纲中的2、5、6、7条教学后记:本章知识点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课堂气氛较好,互动也较多;同时,教师也举了很多实例,例如:讲到感知觉时,我引用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讲到注意时,我提问了人能否一目十行 ;讲到思维时

5、,引用了础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等实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是可以的。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教学目的1、明确道德规范、品德几个关键词的概念。2、掌握幼儿形成社会规范的的过程。3、掌握德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难点社会规范形成的过程及德育的心理依据有效措施。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如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或家庭规范、学校规范等,

6、都是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的意义、作用 (1)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2)有助于幼儿社会化的顺利完成 (3)有助于幼儿将来人格的构建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的接受的含义: 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做出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二)、品德 1、含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2、品德含义的理解 (1)品德是以社会道德规范的接受为前提 (2)品德与稳定的规范行为紧密相联 (3)品德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7、 (一)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二)尊重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 (三)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四)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与自我相关的规范行为 (二)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规范行为 (三)与环境有关的规范行为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有关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发展过程。 他律的含义:指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自律的含义:指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更多的从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为的后果来判

8、断行为的责任,与成人的关系也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人类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见147页)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服从阶段 幼儿的规范行为具有的特点 (1)盲目、被动性 (2)工具性 (3)情境性 2、模仿阶段 幼儿的模仿行为具有的特点 (1)主动性 (2)模糊性 (3)次稳定性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一、德育的含义: 德育就是教育者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的品行施予有目的的影响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 二、有效的德育

9、措施: (一)讲明道理,提出要求 1、有效的讲解与说服 2、适时提出具体、合理且一致的行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2、幼儿园实践活动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培养健康情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练习 一、填空: 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 或 、 等,都是 的社会规范。 1、法律规范 家庭规范 学校规范 各种类型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 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 的准绳。 2、幼儿言行 自己言行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 、 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3、道德认识 道德判断 4、幼儿的最先交往的对象是 ,父母的 、 、 、 等,

10、都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4、父母 人格 信仰 价值观 行为方式 5、社会规范应该是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 的必要条件。 5、幼儿素质教育 健全人格 6、规范行为的 与 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稳定性 社会规范 7、品德是一个人 和 的简称,人的品德反映了 、 ,是 的组成部分。 品行 德性 价值观 人生观 人格 8、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 ,幼儿期是构建 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心理品质 品德结构 9、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 做起,在 中进行;以 为主,以 为辅。 具体的小事 日常生活 塑造 纠偏 10、讲解要在 中进行, 、 ,这样易于调动幼儿内部的积极性,主动接受 。 良好的气氛 情景交融

11、情理交融 社会规范 11、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 、 、 ;服从行为特点: 、 、 。 主动性、模糊性、次稳定性 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第九章 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教学目的1、明确美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几个关键词的概念。2、掌握幼儿形成美感特点和过程。3、掌握美育的心理依据和有效措施。教学重难点幼儿美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社会规范的形成过程?(二)新课内容(出示预习提纲)第一节 美与美感一、关于美(一)什么是美关于美的实质的探讨目前是美学家们研究探索的一个理论课题。但一般认为,要揭示美的实质,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着眼,美既不是天生

12、自然的属性,又不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在人的客观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在于它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这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二)美的特征1,形象性美的事物和现象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如,我们说花是美的,指的一定是具体的花,而不是抽象的花,它的美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花茎以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使人通过各种感官感知。2感染性美能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无论是面对艳丽的花朵、明媚的阳光,还是聆听优美的音乐,以及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人们都会心情舒畅,为之动情。3社会性美是客观的,是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仅社会美、艺术美是社会的,自然美也是社会的。首先美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的依赖。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美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所以,美只能对人而言,只能为人而存在。其次,美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社会功利即社会的功效和利益。人类之听以需要美、追求美,就因为它对自身有用。当然,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