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光学系统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173328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机的光学系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 摄像机的光学系统摄像机光学系统是摄像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决定图像质量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摄像师拍摄操作最频繁的部位。摄像机的光学系统由内、外光学系统两部分构成,外光学系统便是摄像镜头,内光学系统则是在机身内部的分光系统和多种滤色片构成。图37所示为三片摄像机光学系统的基本构成。图中:1镜头;2色温滤色片;3红外截上滤色片;4晶体光学低通滤色片;5分光棱镜;6红、绿、蓝谱带校正片。一.透镜成像的误差及其补偿除了平面反射镜之外,任何光学系统成像都是有误差的。因此,我们要理解透镜成像的误差性质及其补偿措施。进而理解摄像机光学系统如何解决了透镜质量问题。1. 球差为凸透镜孔径较大时,从轴上物

2、点P发出的单色光束。通过透镜时,由于凸透镜的边沿部分比中心部分弯曲的厉害些,因此通过边沿部分的光线比近轴光线折射的严重,致使边沿部分的光线含聚于焦点F之前的F的点,因此在焦点处形成了一种中心亮、边沿模糊的小图盘,而不是很清晰的小亮点,这样的像差称为球差。如图38。图382. 色差如图39,轴上一点P发出的光为复色光,由于玻璃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略有不同,因此不同波长的光不能会聚于一点,如图上蓝光因波长较短成像于QF点,而红光因波长较长成像于QC点。这样形成的像差称为色差,体现为图像边沿有彩色镶边。图393. 像的几何失真这种失真影响像与物的几何相似性,一般有桶形失真和枕形失真。(1) 桶形失真

3、这种失真也称正失真,它是由于在物与透镜之间放置了一种光阑而形成的像差。其特点是整个像面的四个角向中心收拢,显得中间向外凸,如图3-10。(2)枕形失真这种失真也称负失真,它是固在透镜与像点之间放了一种光阑而形成的像差。其特点是整个像面的四个角向外拉伸,与桶形失真真正相反,如图311所示。4. 球差和色差的补偿凹透镜也会产生球差和色差,但其性质与凸透镜形成的像差正好相反。如凹透镜对边沿光线的外折射较大,正好可以补偿凸透镜的球差,如图312。又如凹透镜对复色光中的波长较短的光向外折射大,正好补偿凸透镜的色差,如图313。因此,只要将凹透镜与凸透镜合适的组合起来,既可以消除像差,又不含变化透镜成像的

4、功能。如图314,为实际使用的双透镜组和胶合双透镜。5.几何失真补偿我们看到,当光阑位置不同步,透镜产生的失真正相反。如果把光阑放在两个透镜中间 ,则两个透镜产生的失真互相抵消。二变焦距镜头 用摄像机拍摄景物时,既要看到它的全貌,又要看到它的细节,这就规定摄像系统能提供全景和特写等不同的场面;有时要跟踪拍摄活动的图像时,又但愿活动的图像大小不变,这就需要摄像系统具有可变焦距的功能。近年来彩色摄像机均采用焦距在大范畴内可变的变焦镜头,特别是便携式摄录一体机一般都具有十几倍到二十几倍的变焦镜头。根据已掌握的有关光学透镜的知识,有:1. 成像面与焦距的关系为:1/f=1/s=1/s式中:s物距;s像

5、距;f焦距。 由于一般物距s焦距f,因此上式近似为: s= f (31)即摄像管的靶面位置 s近似等于焦点f,并且当f变化时,s也变,即成像面变化。2. 成像大小与焦距的关系为:m=s/s 式中:m透镜放大率将(31)式代入,则有: m=f/s (32) 即放大率是焦距与物距的函数。当s=常数时,m与f成正比,即像大小随焦距f变化。因此在拍摄活动景物时,为使成像大小不变,在景物远时(s大),拉长焦距(f);当景物近时(s小),应缩短焦距(f)3. 视场角与焦距的关系视场角即拍摄范畴,它是在镜头主平面的轴心处看景物或像的线长度(H1或H2)时所张的角度,如图315中的角。由正切函数和反函数的关系

6、,求出角:=2tg-1H1/2S=2tg-1H2/2S已知S= f代入:则=2tg-1H2/2f (33) 即当成像大小H2拟定后,视场角就只于焦距f有关。若f短,则视场角大,拍摄范畴大,相称于拍全景;若f长,则小,拍摄范畴小,相称于拍特写。4. 像面照度与焦距和透镜孔径的关系当物距s=常数,透镜孔径也不变时,则进入的光道量不变,根据m=f/s 可知,f越长,像m则越大,分派到像面上的照度就越小。另一方面,像面照度与镜头孔径有关。孔径大则透光强,照度就大,反之则小。为了控制光通量的大小,人们设计了光阑(即光圈)。光圈由多片弯月形的薄钢片构成,调节镜头外部的光圈环可变化这些钢片所构成的光圈孔径的

7、大小,如图316所示。图316光圈与镜头的关系如图317所示。光圈的直径d 使镜头实际有效孔径变为D(又称入射光瞳),d越大,D也越大,则光通量越大。图317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可以的到像平面照度E与(D/f)的平方成正比,即E(D/f)2 (34)D/f称为透镜的相对孔径。由于一般状况下fD,因此习惯上用D/f 的倒数f/D来标记光圈大小,称为光圈指数F。则有 E(D/f)21/F2 (35)上式阐明F值越小(光圈越大),透光能力越强。5. 景深与焦距的关系光学镜头能把景物空间中一定范畴内的物体,在像平面上都形成较清晰的像,这个范畴所相应的“空间深度”称为景深,如图318中的S. 图318图

8、中S=S1+S2,S1前景深,S2后景深。若被摄景物平面在A处,则像面A前后的BC的范畴都可得到清晰的像,BC这段距离称为焦深。设y等于像平面上尚可被觉得是一种点的最大直径,当Sf时,有S=ys2/Df (36)同样可以求出S2,而S=S1+S2.由公式(36)分析: 当物距S一定,D为一定值时,f越小(短焦距),景深S越大;f越大(长焦距),景深越小。又知,S与S2成正比,既物越远,景深越大。尚有,当f不变、S不变时,D越小(光圈越小,F数值大),景深越大。6. 变焦距镜头最简朴的变焦透镜是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如图319,两个单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1和f2,两者之间距离为d,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可

9、知组合透镜的等效焦距f由f1、f2和d三者共同决定,并有如下关系:1/f=1/f1+1/f2-d/f1f2 (37)虽然f1、f2是定值,但是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d即可达到f的目的,这就是变焦镜头的理论根据。 图319为了直观反映镜头变焦能力的大小,我们把最长焦距与最短焦距之比称为变焦比,n=最长焦距/最短焦距-变焦比。并用变焦比和最短焦距来表达变焦特性。如佳能公司的J149BIE镜头:J14变焦比;9BIE最短焦距为9mm;最长焦距可算出来,149=126mm;即变焦范畴9mm126mm。实际的摄像机变焦镜头是由诸多片透镜构成的,如图320。它是由几组透镜组构成的,具体可分为调焦组、变焦组、补

10、偿组和移项组等四组。(1) 调焦组图中“1”的部分,该组镜片与镜头外部的聚焦环相连接,调节聚焦环时镜片位置变化,从而变化成像景物的物距。图320(2)变焦组 变焦组用来变化镜头的焦距,转动镜头外部的变焦环,可以使变焦组镜头有规律移动,通过变化与第一组镜头的距离d达到使焦距f发生变化。具体说,当景物与摄像机之间距离不变时,转动变焦环使f变长,则景物范畴减小,像变大似乎摄像机被推近景物;反之,当f变短,则景物范畴扩大,像变小,似乎摄像机被拉远了景物。(3)补偿组变焦只变化焦距,但不但愿变化景物的聚焦状态,即在变焦过程中似乎要保持图像清晰。但是移动变焦时,虽然f发生变化,但成像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即焦

11、距发生变化。为解决这个问题,加入补偿组镜片,使其随变焦镜片移动而作相应的移动,以保持像平面基本不变,使人查觉不出图像清晰度的变化。 (4)移像组 由于在镜头的最后一片镜片与摄像管成像面之间要安装分光棱镜系统,因此需要加一组镜片将成像面后移一段距离(也称后焦距),这就是增长移像组镜片的目的。思考题:1. 系统电视摄像机有哪几种部分构成?每个部分的构成和功能。2. 透镜成像误差有几种?产生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补偿?3、证明为什么要用一种凸透镜和一种凹透镜来构成变焦镜头?(设f1=1,f2=-1,代入(3-7)式求证)三.分色镜及其原理由被摄景物来的光通过变焦镜头后就进入了分光系统,提成红、绿、蓝三束

12、光,并在合适位置上为照相口件接受。常用的分色系统有两种型式,一种是把分色薄膜镀在透明平板玻璃上,称为平板分色系统;另一种是把分色薄膜完全埋入玻璃里变成棱镜构造,称为棱镜分光系统。1. 平板分色系统如图321所示,镜片I是镀有多层色膜Mb的分色镜,运用光波干涉原理使镜片I反射蓝色光谱,而让红色和绿色光谱完全通过。镜片II是镀有多层色膜Mr的分色镜片,它反射红色红色光谱,透过绿色光谱。这样入射光中的蓝色光谱被镜片I反射,在平面反射镜III处再次反射后,进入蓝色摄像管靶面;同样,红色光谱在镜片II处被反射,再在平面反射镜IV处反射,进入红色摄像管靶面;穿过镜片II的绿色光谱则直射进入绿色摄像管靶面。

13、平板分色系统虽然构造简朴,但其光学构造松散,光能损失较大,因此在三管机或三片机中一般采用构造牢固的分光棱镜系统。图3212. 分光棱镜系统如图322所示,分光棱镜由三快或四块棱镜粘合而成,其中在两处粘接面上蒸镀了多层色膜Mg和Mb,同步在棱镜IV与棱镜I、棱镜I与棱镜II之间均加入空气隙。当入射光F投射到多层分色膜Mg上时,只有绿色光被反射,而其他光谱透过,被反射的绿光在界面(1)上固入射角不小于临界角而发生全反射,于是绿光通过绿色片Fg(或叫谱带校正片)再次过滤后进入摄像管G。当透过Mg的光投射到分色膜Mb上时,蓝光B被反射而余下的红光透过,被反射的蓝光在界面(2)上全反射后经滤色片FB过滤

14、达到摄像管B。透过Mb的红光直接穿过滤色片FR达到摄像管R,为使红、绿、蓝三路光程同样长,因此在Mb之后加了棱镜III。由于两个分色薄膜的分光特性不也许完全符合设计规定,因此在分光棱镜的三个出口处分别加了FR、Fg、Fb三片谱带校正滤色片,其重要作用是吸取指定谱带口处的光波。图322四.色温滤色片与中性滤色片1.色温滤色片 人眼所观测到的物体的颜色除了与物体表面反射特性有关外,还与照射该物体的照明光源的色温有关。为了适应不同照明条件下,使重现色彩对的,目前摄像机采用在变焦距镜头与分色棱镜之间加入几片滤色片,运用它们的光谱特性来补偿因光源色温不同引起光谱特性的变化。图323,表达校正原理。目前的彩色摄像机都是按照3200K照明色温调节的,其光谱特性如图中直线,当光源色温为4800K时,其光谱中蓝色成分偏高,则摄像光谱特性如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