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204181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贺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贺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贺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贺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贺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贺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贺诗词鉴赏.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李贺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射铠甲,一片金光闪耀。 秋色里,洪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消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解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斗烟尘铺天盖地,充满在边城

2、四周,气氛非常紧急。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翻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分散。“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3、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大方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消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声不起:形容鼓声消沉;不洪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胜利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

4、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狠,以及交战双方力气悬殊、守军将士境况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提醒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比照,突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异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判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消失;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

5、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哽咽咽地鸣响起来。明显,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展。“角声满天”,勾画出战斗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昂扬,奋力还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叉、短兵相接的剧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展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聚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示意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旧处于不利的

6、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示意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剧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建的,传奇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

7、使用表现秾艳颜色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亮的颜色,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亮,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错在一起,构成颜色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超的画家,特殊擅长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画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颖浓重的颜色,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亮,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剧烈的比照。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颜色鲜亮,爱憎清楚。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稳妥。奇诡而又稳妥,是他诗

8、歌创作的根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颜色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颜色斑斓的奇异画面却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斗风云,又显得很稳妥。惟其奇诡,愈觉新奇;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实;奇诡而又稳妥,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技,他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绩呢

9、? 解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简析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理想。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宽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风光;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代: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

10、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解释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如同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概磅礴。“带吴钩”指参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参军的目的,

11、山河破裂,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憧憬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非常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加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气。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着急万分,恨不得马上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示意出危险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担心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时机施展自己的才能

12、。“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迫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简单?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境况,又非经受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行。这一冲突,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简单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