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2040345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街可行性论证报告.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概 况项目名称: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项目法人代表:项目主管单位:湟源县发展和改革局建设规模:修建道路1220m,集中供暖锅炉房80m2,供热管网1200m,安装锅炉2台,公共绿地2处3000m2,广场及停车场2处8000m2,景观工程6处,公共厕所2处,明清老街临街保护修缮建筑5000m2,民俗大院6个建筑3600m2,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8000m2,拆除建筑25000m2。工程投资:5689.87万元第二节 编制依据一、湟源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委托中心编制“湟源县城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程咨询服务协议书”;二、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的青海省湟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三、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青海省湟源县老城区控制性保护规划(2005.6);四、湟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五、与工程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六、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一、基础设施道路与排水、供水工程、供暖工程、供电工程及照明、环卫设施等内容。二、公共建筑公共绿地、停车场、牌坊、城门、城墙、文物展示区、洋行、城隍庙保护修缮、文庙保护修缮、火祖阁抬起移位、民俗宅院保护修复、民宅改造修复、拆除旧建筑等。三、民宅明清老街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及丰盛街购物休闲区的建筑修复、更新、改造工程。第四节 主要结论通

3、过湟源老街项目建设,一方面搭建起西宁旅游和青海湖旅游圈景观纽带,对青海省总体旅游景观和服务体系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使得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再现,充分挖掘湟源地方自身旅游资源,从而扩大县城自身地旅游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建设规模:修建道路1220m,集中供暖锅炉房80m2,供热管网1200m,安装锅炉2台,公共绿地2处3000m2,广场及停车场2处8000m2,景观工程6处,公共厕所2处,明清老街临街保护修缮建筑5000m2,民俗大院6个建筑3600m2,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8000m2,拆除建筑25000m2。工程投资:5689.87

4、万元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湟源县位于青海湖东部,湟水河上游,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县城城关镇距西宁市区5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620一3650,东经 10054一10125,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湟源县城是西宁市卫星城镇之一,是我省东部经济区的主要城镇之一,也是我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衔接地带,湟水河上游,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向有“海藏咽喉”之称。本次项目区位于湟源县老城区内,县城北端,北侧是城北大街,南侧是东大街,西侧是北大街,东侧是丰盛街。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一、行政区划及人口截止2007年底,湟源县辖七乡两镇,146个村委会和7个社

5、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3.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3万人(非农业人口3.03万人),农村人口10.61万人,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2.76,汉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24。出生率14.94,人口自然增长率1.86。二、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湟源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建材、冶炼、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轻工等为主的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总值为124221万元,地方财政收人3934万元。三、旅游资源独特湟源山川秀丽,“北极插云”、“南屏积雪”、“古树鸣泉”、“峻岭古松”

6、、“奇石佛形”,“药水长春”、“石洞藏字”、“日月古迹”为古说八景。其实,湟源山环水绕,处处皆景。根据湟源县旅游发展规划,湟源县境内旅游景点共47处,可分为五类,一是以北极山、湟源古城、扎藏寺、日月山、城隍庙为代表、汉藏文化交融的区域性人文景观特征;二是以湟水河、药水河等河流为主的峡谷山地、林被、农田、村落构成的秀美风光;三是农区与牧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四是以日月山、牛牵滩为代表的草原牧区风光;五是以野牛山、南华石山为代表的高山垂直气候及山地景观。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将为湟源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三节 明清老街的历史一、湟源县历史湟源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

7、绸南路要冲,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萨。它像一条金色的彩带,飘落在银妆素裹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汉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交往的足迹和情深意长的美好传说,源源流长,经久不衰。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东设西海郡(辖湟源地区),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羌人复占湟源。三国(220265年)时设立西平郡,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265420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东的湟水流域地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遂立碑于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从此,商贸交易频繁,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

8、”之说,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而得名。湟源不仅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名噪一时的“环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洲(今甘肃敦煌)汉人张义潮起义,恢复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东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辖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活动,后经清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葛尔城(湟源县城),乾隆九年(1744年)以丹葛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葛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

9、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葛尔厅,属西宁府。期间民族贸易极为繁荣昌盛,大量畜产品、药材和矿产品云集丹城,年终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比当时西宁贸易总额高六、七倍。特别是国际市场紧缺的羊毛、皮张,更是供不应求。为此,国内外商人合资经营的天津洋行,开始伸入西宁地区,以湟源为据点,大量收购羊毛,先后来湟源驻庄的外商有英商新泰光、仁记,美商泰和、怡和、居里、瑞记,俄商美最斯、瓦利等八大银行。二、明清老街的历史明清老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1924年商贸达到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金达五百万两以上,到五、六十年代仍是湟源县主要的商业区。近几

10、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湟源商贸中心地位南移,老街失去了昔日茶马贸易的中心地位,沿街古式店铺改为了民居,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显得黯淡无光,趋于模糊,为传承历史文脉带来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开发的进行、建设密度增大、环境质量日趋降低,老城历史文化脉络日渐变形,像城隍庙、文庙、观帝牌坊、火祖阁等古建筑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及特殊文化的城镇看似一个已经式一个没有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的城市。湟源县城隍庙位于明清老街西端,建于清乾隆年间,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城隍庙体现了儒道文化的结合,湟源是古代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也是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分界线。湟源城

11、隍庙是目前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其一规模之大,内涵丰富,建筑之精而著称。198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99年由省文化厅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湟源县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艺术处理,以及殿内所展示的神话传奇故事,均体现中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湟源古城礼治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三、文物古迹文庙湟源文庙建筑群位于明清老街中段,是明清老街景观的高潮。文庙于民国七年(1919年)由全县各界人士捐资修建,民国八年(1920年)落成。建筑属清代北方庙宇风格,平面布局运用了江南园林的布局手法。文庙于1998年12月22日被青

12、海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群展现了湟源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庙的建立是湟源各民族逐渐和还文化交流融合走向文明化的体现,尤其是湟源文庙街在封建社会结束后,和劝学所和县立高等学堂一起建立,充分说明当时建立文庙的意义在于利用文庙的影响,以形成向学之风,实行宣扬民主科学思想,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文庙建筑群是现代科学文明开始在湟源发挥影响的重要证明,同时也是研究西北地区教育和思想发展的重要场所。火祖阁 清代湟源是汉藏贸易重地,为了扩大贸易市场,开辟了城内外商业一条街,并于清乾隆年间用修城隍庙之余料在丰盛街口修建了火祖阁,内塑火神,后毁于兵焚,光绪三年(1904年)重建。1982年被列为县级

13、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老街明清老街是展示湟源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城隍庙、关帝牌坊、文庙建筑群等重要建筑的纽带,明清老街两侧的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是展现古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市场的重要承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并且对发展湟源地区的旅游业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古民居杨文山、戴有库、杨范等几十户居民居住的古民宅,多集中在明清老街南小十字附近,建筑质量较差,建筑风貌独特,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湟源老街是展现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湟源老街的文化积淀很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融

14、合的结果,同时,湟源是古代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也是汉、回、藏、蒙文化交融之地。湟源老街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寺观庙宇,整个老城区空间布局上仍有着明显的中原北方民居四合院的特色,同时在建筑风格上又有着独特的汉、藏、蒙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风格好像在无声的叙述着湟源古城往昔茶马互市、车水马龙的一派繁荣、辉煌景象。老街随时间的流逝经历了沧桑巨变。1727年至1924年,商贸由发展达至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产达白银五百万两以上。期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河湟文化与昆仑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前五六十年代老城区仍是湟源县主商业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

15、发展,湟源商贸中心地位南移,老街失去了昔日茶马贸易的中心地位,沿街古式店铺改为了民居,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显得黯淡无光,趋于模糊,为传承历史文脉带来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开发的进行、建设密度增大、环境质量日趋降低,老城历史文化脉络日渐变形,像城隍庙、文庙、观帝牌坊、火祖阁等古建筑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及特殊文化的城镇看似是一个已经一个没有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的城市。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市建设大规模升温的同时,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湟源而言,明清老街的保护及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湟源地方文明与文化的振兴,一个

16、没有地方传统文化的城镇只能是一个滞呆木讷的城镇,城镇品位的提高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延续。通过湟源老街项目建设,一方面搭建起西宁旅游和青海湖旅游圈景观纽带,对青海省总体旅游景观和服务体系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使得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再现,充分挖掘湟源地方自身旅游资源,从而扩大县城自身地旅游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综上所述,湟源老街修建工程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程,通过该项目工程的建设,对于老城内古迹价值的再现,老城特色文化脉络的塑造是可行必要的,同时,将极大地推进湟源乃至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的贸易发展、城镇的品位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章 总体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