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2032008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科学有效的防治鱼类出血性疾病.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类出血性疾病防与治近几年来,随着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养殖户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水环境的总体状况也不如前,导致养殖水环境进一步恶化。饲料和渔药品质也千差万别,鱼病出现年年发,且年甚一年的趋势。而鱼类出血性疾病更是因其发病广、病程短、死亡率高等高居因鱼病损失榜首。综观鱼类出血性疾病病例,造成其因素有病毒、细菌感染,养殖环境恶化,饲料选用及养殖管理不当等。一些养殖户在治疗鱼出血病时,不考虑致病原因,或效旧法;或乱用治出血病的药;更有甚者,下大包围用药,反而加速鱼的死亡。药不对症,药用了,鱼未健。笔者将工作中所见病例,结合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将一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作一分类综述,以供养殖户参考

2、。一、病毒引起的出血病(草鱼出血病GCHV) 病原体 呼肠孤科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孤轮状病毒属(Reorotavirus)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典型症状 体表及各组织器官充血,鱼体暗黑;鳃丝有的呈鲜红的斑状充血,也有的呈“白鳃”;肠道充血,但肠道依然有韧性,并且无腐烂及水肿症状,少数病鱼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出血。生产上,并不全部出现上述症状,按症状表现及病理变化的差异,将其化分成三种类型,三种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是交替出现。(一)红肌肉型:病鱼体表发黑,出血不明显,剥开皮肤后,可见肌肉明显充血,鳃丝呈“白鳃”。这

3、种症状多见于23寸的草鱼种。在生产上应与草鱼赤皮病区别。(二)红鳍红鳃盖型:病鱼鳃盖、鳍基、头顶、口腔、眼眶明显充血,但肌肉充血不明显,生产上多发于4寸以上的草鱼。注意该病与细菌性烂鳃病,蛀鳍病的区别。(三)肠炎型:外部症状不明显,肠道严重出血,肠系膜、鳔壁等均有点状出血,内脏点状出血,各种阶段的草鱼均见发病。该病与草鱼细菌性肠炎病均发于肠道,应作好区别。流行情况 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它流行时间长,发病率高,死亡数多,很易造成草鱼种大量死亡。主要流行于6月末到9月末,流行水温为2030,主要危害当年5-20cm的草鱼种,到了秋季,养殖池密度越来越大,水质也

4、开始变坏,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养殖鱼感染,出现死亡。防治方法:(一)入春后,发病季节到来之前,改善养殖水体环境,采取对亲鱼人工注射出血病灭活疫苗或免疫组织浆(商品药物),可产生特异性况疫力,有效保障亲鱼成活,提高抗病能力; (二)在亲鱼催产后,发病季节来之前或发病初期,全池泼洒抗病毒药物(病毒清、病菌净等),一天一次,连用23天;(三)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均可),再加0.5kg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再辅以鱼菌灵、止血灵(散)等抗菌药; (四)内服抗病毒药(板蓝根、黄芩、大黄、苦木等)、止血散(灵)、连喂5-7天,第1、2天剂量加大一倍。(五)对一些水

5、质较好,购鱼药较难,而放养密度又不大的鱼种池塘可以先用水体改良剂全池遍洒,再按每万尾鱼种第一天用大黄500g,以后每天减半,6天一个疗程。大黄应用热水浸泡12小时以上再拌料投喂。二、单一细菌引起的出血病(赤皮病)病原体 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典型症状 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在体表病灶处常发水霉感染(水温较低时多见);有时鱼的上、下颌或鳃盖也充血发炎,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

6、蚀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其在捕捞、运输后最易发病。防治方法 (一)彻底清塘,拉网、运输过程中小心操作,少使鱼受伤; (二)对发病鱼池全池遍洒水体消毒药一天一次,连用23次; (三)用外用消毒药的同时在饵料中可使用的抗菌素(鱼菌灵、百菌灭等),连喂57天,第一天加大剂量,并比平时喂鱼时间晚一点时间喂药料。三、多种细菌引起的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病原体 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为三个类型:鲁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 A. sobria)和弧菌(也有的称弧鳗菌)。

7、症状:患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腹部、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内出血),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剖开腹腔可见淡黄色或红色透明腹水,肝、脾、肾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肠被胀得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34月,病鱼出现的体表发炎充血症状是:头部、嘴、鳃盖、眼眶等部位以及体表两侧,腹鳍下和尾柄处为甚,有的病鱼可见突眼、鳃贫血、内脏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炎,有时也可见到肠道内充气肿

8、胀。5月后的病鱼症状是体表多以鳃盖下缘、鳍基和内脏充血发炎,有时口腔、肌肉也同时充血发炎。因病程长短、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的症状表现多样化。有时鱼体未出现明显症状,鱼即死亡(这是因为鱼体质弱,病原菌侵入数量多、毒力强引起的超急性病例),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致力或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流行病。据有关资料记载,1985年开始有这种病例出现,由于当时还没有造成危害,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为养鱼上罕见的疾病。使全国渔业生产蒙受

9、有史以来最大损失。此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到11月份,水温在9-36之间均有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危害的淡水养殖鱼类有异育银鲫、白鲫、鲫鱼、团头鲂、鲢、鲮、鲤、黄鳝、加州鲈、翘嘴鳜、草鱼等。有资料显示,该病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发病率为60%-100%,死亡率为10-80%,发病严重时可达100%,死亡率最高达95%以上,因此,这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防治方法 (一)彻底清塘,选用优质鱼种,定期消毒、杀虫预防;(二)一旦发病,先全池杀虫,

10、杀虫后第23天施用卤制剂消毒药,一天一次,视水体肥度用23次(如用敌百虫类杀虫剂,禁用碱性消毒药物);(三)外用药的同时减少平时饲料日粮饲喂量,并在饲料日粮中拌入主成份是沙星类的药物和鱼用多维,一天喂2次,连喂57天。四、人为因素引起的出血病 (一)饲喂不合格饲料(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引起的出血 一种好的饲料应含有维生素A 、D、E 、K 、B1、B2、B6、B12、H 、C 、烟酸、叶酸、泛酸、胆碱、对氨苯甲酸、肌醇等。虽然鱼对维生素缺乏的反应较小的温血动物为慢,能较长时间在饲料中完全没有维生素的情况下生存,但一旦时间过长,鱼的体重就开始下降,突眼、虹膜周围充血、耗氧量降低、抵抗力下降,直到死

11、亡。比如当饲料中缺乏泛酸、肌醇、烟酸,可引起食欲不振、生长缓慢及表皮出血;当饲料缺乏维生素C(抗坏血酸)时,会使鱼的血管通透性增大,血管末稍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无破损性的皮肤出血,表现出鱼吃食减少,生长缓慢,鳍、皮肤及头部出血。正规饲料生产厂家一般不会有维生素缺乏,但小厂特别是一些加工饲料作坊因添加剂管理不善或其它原因,造成维生素失效甚至少加或不加,最后出现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出血现象。对一些使用加工料的用户进行鱼病治疗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首先考虑加复合维生素。 (二)使用违禁药物引起的出血 储如喹乙醇、黄霉素等药物虽已禁止在在饲料中使用,但喹乙醇作为抗菌促生长类药物,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能起到

12、类似激素作用。一些用户及加工饲料作坊因利益因素,仍然在饲料中使用。如大量或长期使用,会产生很强的副作用,如抗应激能力差,鱼体易受伤出血,不耐拉网,运输死亡率高,抗病能力下降。而且,哇乙醇具有累积毒性,喂幼鱼时喂了含喹乙醇的饲料,其副作用到成鱼阶段才能显现出来。黄霉素也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但也会出现抗应激能力下降的现象,尤期是和喹乙醇合用,其毒性会加强。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停用饲料后会自愈,过于严重的需加入一定量的多维。 (三)操作不当,拉网应激引起的血夏季水温较高,水质较差时,因拉网操作鱼受惊而剧烈运动,内分泌加强,耗氧增多;而拉网后水质更加恶化,水中溶氧严重不足而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是缺氧

13、、细菌毒素等因素引起神经系统调节机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管壁漏出血管而出现出血现象。防治这种情况引起的出血,应在拉网前加强水质调节,并尽量在凌晨拉网,因此时水温最低,不易伤鱼。 (四)因放养密度不当、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浮头引起的出血水体恶化,严重缺氧时,鱼因应激鳃部、头部出现泛红现象。对这种情况引起的出血应作好水质调控,精养塘必须备有增氧设施。人为因素造成的鱼类出血病,只要在养殖习惯与养殖方式上加以改进,是可以避免的。 鱼类出血病的病例还有很多,但从我们对全市渔业流行病学调查来看,上述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为有效减少鱼类出血这种高死亡率病,养殖户应该对症治疗,防重于治。也就是选择优良的鱼种,科学搭配放养,养殖过程中作好水质调节,勤消毒、杀虫;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的鱼饲料,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可以减少甚至于不发生该类病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