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复习.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2030416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复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 区域的基本属性:a、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b、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c、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D、是客观存在的。、。、。、。、3、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征。4、 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5、 区域发展的新趋势:a、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6、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a、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B、强调区域间关系

2、研究。C、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7、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科学。8、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的关系: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暗示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区域是以人为主题,以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协

3、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1、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规模的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2、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指数法;2)模糊综合评价法;

4、3)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方法:1)类比法;2)专家评价法;3)综合指标法;4)图形叠置法5、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价方法:1)直接市场法;2)替代市场法;3)实验评价法;4)成果参照法6、 生态环境补偿1) 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2) 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3) 补偿方式:a.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 b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政策补偿)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 区域经济的

5、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2、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3、 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 课本上111页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2、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便害为利。b、 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飞非地产资源的以来程度。c、 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d、 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3、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只是技术引进好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4、 技术选

6、择的标准:a、高产出标准论;b、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c、高积累标准论;d、时间系列标准论。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3、 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4、 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a、健康状况(以平均寿命为标准);b、受教育程度(包括两个分指标:成人受教育比率,占2/3的权重;

7、各级教育入学率,占1/3权重);c、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5、 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6、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 区域竞争力的意义: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讨论如何提升竞争力,创造竞争力优势,来为本区经济发展在大区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区域经济战略与决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8、 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SWOT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9、 简述库兹涅斯理

8、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库兹涅斯理论认为,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农业趋于下降,工业趋于上升,服务业变化趋于不明显。库兹涅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释产业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就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国民收入

9、的增加,人们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相同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消费结构又进一步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其次,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着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必然使农业处于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处境,从而使农业的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他产业转移。10、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要点: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

10、低;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应变革;3.起飞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4.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上述6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

11、中的重大突破。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今天

12、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11、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的经过3个阶段和6个时期,即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时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第一时期是传统社会阶段;第二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第六是现代化社会阶段。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1、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区域发展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是该区域更

13、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2、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3、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1)表格对比法;2)成本比较法4、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也叫国际分工论,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建立,他从生产成本的绝对优势出发,认为一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比别国低,既具有绝对利益优势,该商品就可出口,反之就要进口。5、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又叫比较利益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

14、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6、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认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各自对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7、郝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都是瑞典经济学学家):H-O理论认为,各国要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并且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他们稀少的生擦汗你要素的产品。8、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是看该国

15、有无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也就是说,国家竞争优势通常寓于某些独特的产业部门,即所谓的竞争优势产业,对一个区域亦如此。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诸要素,这就是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四因素: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9、区域分工特点: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区域分工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10、 区域投资环境:指的是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11、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冷热国际评价法、等级尺度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参数法。12、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市

16、场环境的改善、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1、 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2、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或为它们的综合。3、 影响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4、 合理产业结构应具备的特点: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 2、技术先进的适用 3、内部协调 4、应变能力强 5、经济效益高。5、 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重点掌握,课本212页)、结构效益分析法。6、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高于区域整体的增长速度,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是产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