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200502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经济论文-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一、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开展中国家的意义 自从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欧确立以来,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和原动力就为全球化经济来临埋下伏笔。20世纪后半叶世界的开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脚步,时至今日,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全球化的气息。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所描述的那样:“通信本钱、运输本钱的下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减少,已导致世界各经济体的更紧密的一体化。全球化不仅是指商品和效劳的流动性,而且是指资本和知识的流动性以及较低程度上的人员的流动性。全球化不仅包含着市场的一体化,而且意味着全球公民社会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以

2、下三方面特征:一是生产全球化,即国内生产在空间上全方位突破国界,生产活动由本国市场自发机制力量主导而转变为企业主要指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的形式由垂直分工逐步转向水平分工。二是金融全球化,即各国国内金融资本跨国境开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其典型特征就是资本的国际化。由于各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对资本的国际流动的管制日益放宽,资本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甚至大大超过了商品市场的一体化。三是信息全球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连接世界的技术根底已由硬性的交通实体工具转变为软性的传输信息的通信手段。一那么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再被地域和时间所阻隔,信息真正实

3、现了全球共享。 全球化对开展中国家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很难达成一致。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使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去,利用比拟优势获取利益,最终促进国内经济的开展;引入和利用兴旺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学习效应;积极引入外资弥补国内资本缺乏,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国内经济开展,实现“后发效应;加强文化交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消极方面那么主要表现为:局部侵蚀国家的经济主权;增大经济和社会风险;激化国内社会经济矛盾,加剧两极分化;蚕食局部国内优秀文化;造成资源的滥用和生态的破坏。 无论怎样,有一点我们应当十分清楚,那就是:全球化是人类开

4、展的大势所趋。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或许在短期看来,全球化引起的矛盾和负面效应很难有效地解决;但从长远而言,我们必须顺应这股前进的潮流。顺应不等于听之任之。我们需要的是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兴利除弊,让全球化、让对外开放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中国的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指的是现代化开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开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城乡和地区的不平衡开展。中国的二元结构并不等同于经济学定义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它更为宽泛,指的是多层次的社会二元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收入二元性、生活二元性、财政二元性、环境资源二元性、文化信息二元性等。除此之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刚性下经济

5、的畸形开展,又形成了一种双二元经济结构,即城市和农村各自均出现了双二元结构。“城市原有的一体化产业变成一主一次两个并存的部门:一个是国企职工为主组成的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化部门;另一个是由大量无法在正式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组成的次要部门农村也出现了双二元结构,一元是乡镇企业,另一元是传统农业。3中国的二元结构极为复杂。鉴于二元经济结构对整个社会二元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选取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实证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在开展经济学的量化指标中,二元经济状况的测度主要有三个指标:比拟劳动生产率、二元比照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比拟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

6、值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拟劳动生产率之间差异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强;反之,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拟劳动生产率之间差异越小,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弱。二元比照系数是农业和非农业部门比拟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二元比照系数与经济二元性呈反方向变动:二元比照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二元比照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二元反差系数即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二元反差系数与经济二元性呈正方向变动:二元反差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大;二元反差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小。 笔者对19522002年我国二元经济测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计算和统计,制作出了二元比照系数图图1和二元反差系数图图

7、2。 通过对这两个曲线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致演变过程: 1方案经济时期19521977年 这一时期二元比照系数在1320之间变化,二元反差系数那么在4046之间变化见图1、图2,说明二元比照系数在逐步降低,二元反差系数逐步增加,一致反映出这段时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增强。这一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根本上是制度型二元经济结构,是由方案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开展战略和一系列的制度原因而引起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政策即“重工业开展战略和分隔城乡的户籍管理制度。“1978年以前的近30年中,中国城乡的产业分工泾渭清楚,农村开展农业,城市开展工业,并且通过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采取优先开展重工业

8、,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这种经济开展战略人为地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1958年实行户口登记条例、粮油供给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及人民公社制度等,从社会结构上将社会区分为两大区域。在经济方针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二元结构被人为固定化了。 在开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的转换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其主要机理是通过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二元向一元转化。第二种是托达罗模型,其主要机理是走一条空间分散型的资源配置道路,即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相对独立地解决农业落后。刘易斯模型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希望通过农村剩余

9、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现从二元向一元的转换。托达罗模型那么根据城市出现大量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的情况,提出通过减轻城市负担、独立开展农村经济以实现从二元向一元的转换。刘易斯模型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对城市是否存在失业的错误估计和劳动力转移的简单化,这便大大降低了该理论的现实意义。托达罗模型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否认。那么,以托达罗模型为主要思路对中国的二元结构转换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实践与托达罗模型极为吻合:用户籍制度和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控制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开展;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建立科技推广站、农机站等,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时机

10、;发动2000万知识青年五七战士去农村就业,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改革前兴办五小工业,改革后一段时间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针,实现乡村工业化。然而,我们从图1和图2中已经看到,这段时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相反得到了强化。事实证明,托达罗模型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反而更加强化了二元结构。 2经济改革时期19781992年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二元比照系数在波动中有所增长,二元反差系数形成下降的趋势见图1,图2,这说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正逐步缩小,同时也潜藏了一些导致以后二元性增强的深层次问题。 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引入市场因素,提高工业灵活性,加强城市流动,大力开展

11、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广泛实施,从而提高了农民经营自主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上种种改革政策都有助于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然而短期有助于二元弱化的政策在长期内不见得是真正正确的政策。在乡镇企业大力开展的初期,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改善了二元经济结构,然而这种工业化是“以低技术、小规模、劳动密集的农村工业填补市场消费品的短缺的粗放型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开展“仍受制于国家离土不离乡的政策,乡镇企业建制分散化,规模小型化,为以后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埋下隐患。 3经济转型时期1992年至今 从图1和图2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转型时期中国的二元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刚性仍旧。在这一时

12、期,政府并未提出针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明确的方针政策,政府正在转换的迷雾中求索。这段时间我国二元结构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两方面: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农村劳动力转换困难。具体表现将在后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 1现代化二元性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转化二元结构的根本。目前,我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沿海的上海、深圳等地已经接近中等兴旺国家现代化水平,然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却一直开展缓慢。一边是飞速开展,一边却停滞不前,从而加剧了我国城乡现代化开展程度上的二元性。 在量化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笔者主要采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出的全国根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3、的参考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动态化过程,将农业现代化的阶段性标准分为起步标准、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和根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起步标准是兴旺地 区已经大体到达的高限标准,后两项标准值大致按照起步标准翻一番和翻两番分别确定。这里选取其中的8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和说明。 根据表1数据,我们很容易发现8个指标无一到达起步阶段标准,只有抗灾能力和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接近起步阶段标准;需要递减的农业就业占总结业比例离起步阶段标准有一定距离,离初步实现标准那么相去甚远。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的农业现代化仍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2收入二元性 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已经成为对中国社会公正与

14、稳定的最大威胁,然而,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王小鲁?我国当前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一文中的数据显示,1980年,东部农村人均收入占城镇的544,而到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下降到城镇的432,说明近二十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城乡间人均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西部的情况更为恶劣,到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仅占城镇的304,而且随着西部人均收入的相对减少,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3生活二元性 由于现代化程度的不平衡和收入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也呈现典型的二元性,并不断强化。消费结构是最能表达城乡生活差距的指标之一。我们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分析,1978

15、1989年期间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缩小,但从1990年以后,城乡差异又继续不断扩大。城乡生活水平如此大的差距,足以证明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广阔农村人口并未得到应有的改革获益,相反,相对生活水平却显得更为低下。这是一个极其严重、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 4财政二元性 1952年以来,政府农业投入只有在19631965年三年调整及1978年改革初期有所加大,此后,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虽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财政支出的城乡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农村保障、教育以及根底设施的严重缺乏。“财政二元性表现在国家不但包揽了城市所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生产和供给,甚至还将城市居民的个人福利囊括其内,但对农村公共品生产最突出的莫过于乡村中小学校的改造和乡村道路等根底设施建设却较少投资,从而形成了不平等的城乡二元财政结构。正是由于城乡居民之间福利保障收益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近年来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才日趋锋利。在教育方面,城市不仅实现了“普九,而且大学入学率也不断提高。相比之下,农村教育条件恶劣,辍学率高,“读大专和本科的时机也不到城里人的13。这种国民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扩大趋势,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对二元结构转换形成很大制约。 三、全球化对中国二元结构的影响及其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