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996353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同情景和题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修辞同情景和题旨读后有感 陈道望先生的修辞同情景和题旨中,提出了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观点。认为修辞应该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同时 ,先生还指出,要打到对语言修辞的灵巧运用,必须要做到对语言文字可能性的通晓,要对现下已有的修辞方式有充分了解,同时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实现题旨和情境的洞达。两者之间,前者是关于语言文字本身,后者是关于语言文字之外的。只有详察精究,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修辞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那么什么是题旨呢?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因此,

2、修辞与题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必须用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有其表现的内容。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修辞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人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形式,适合内容的修辞形式可以更好地来表达内容。情境即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我们说一句话,常有上下文。这里的上下文,既包括紧贴在它前后的语句,也包括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语句。广义的语境是就语言外部环境而言的,既包括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水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又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背景等客观因

3、素。总之,语境是影响语言交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 修辞是人们准确表达生活的必要手段。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要根据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的需要。修辞方法是题旨情境的表现形式,题旨情境决定修辞方法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光有运用修辞的本领,而不切合语境发表观点意见,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笑话。如,在一则笑话中,小孩将寿宴上的蟠桃比作猴子屁股,虽然生动形象,但是却没有切合寿宴这个情景,影响了大家的食欲。如果将蟠桃比作其它美好的事物,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再比如,小说中描写萧肃的秋风中,树枝被风吹得不停抖动的场面,若是用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

4、法,将其比作手舞足蹈的人,便会显得不伦不类。不如将其比为瑟瑟发抖的流浪汉,更显秋天的萧瑟寂寥。亚里斯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比喻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最常用的手法。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连续用了四个比喻,反复论证人们必须依靠学习来提高自己,比喻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有力。 妙用修辞,不仅仅是在于对修辞的方式妙用,还要会贴合题旨情境进行修辞的正确选择。排比增加气势,拟人使得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而引用等则使得文章更有文化底蕴与哲学

5、馨香。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运用比喻进行论证,可以使说理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当然亦应避免滥用现象,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必须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出发,而且应当力求处处妥贴,得体。名言警句大都是些经典的、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佳句,有的本身就极具文采且富含哲理,巧妙地引用一些诗文,使文章平添了许多人文内涵。我国的古代语言,往往凝练隽永,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尤其成语言简意赅,古诗文名句典雅而富于文采,适当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熟语中的俗语、歇后语等多流传民间,简练通俗,不乏幽默诙谐的佳句,或增加生趣、或显露大气,亮点会骤然闪现。最后,先生还强调了要把生活场景和语言修辞知识结合的观点,确实,没有对生活细节

6、的深入了解与揣摩,没有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是难以做到灵活运用修辞,是语言文字锦上添花的。运用修辞修饰语言文字时,要注意修辞用法的小细节。比如,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等,明显是不符合思维逻辑的修辞。再比如,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罗嗦,是一种语病。如果不把握好题旨情境,一味的叠加反复,只会使得文章干燥无味,语言冗长令人生厌。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正确运用

7、,从表达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理想中的表达效果。 修辞是语言的花朵,是美丽的文化结晶,是人们智慧与思想的体现,因为有修辞,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才不会乏味,因为有修辞,文学创作中才有了更多美妙的成果。犹记张爱玲的那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如此犀利地翻开了生命的本质,令人拍手称绝。也许日常的生活中不会有过多的矫情,刻意地修辞交流,但是修辞的确已经渗进每个人生活的点滴之间,认识修辞,了解修辞,灵活运用修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做好的事。修辞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看似抽象,其实简单,技巧是随机应变,应用合适的方式应付当前的题旨和情境。如陈望道先生所说,只有在平日里下好功夫,才可望临时能够应付裕如。 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1级 对外汉语揭怡乐 11410420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