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98951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简介】郭晓芬,女,生于1976年8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系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师,曾获“甘肃省第二届青年教学能手”称号和武威市“园丁奖”。联系地址: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 邮政编码:733300 联系电话:13830506858电子邮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郭晓芬(民勤县东关小学,甘肃 民勤 733300)【关键词】语文;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我的体

2、会有以下几点:一、抓好切入点,挖掘教材中创造思维的因素,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很多,几乎第一篇课文都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积极挖掘课文中创造思维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性思维。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排比句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大大小小的水池。学完这一段后,教师可采用“模仿创新”的教法设计练习,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做法如下:先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子完成以下填空:“天空中的云朵形态万千,有像 ,有像 ,有像 ,有像 ”再引导学生,你能不能

3、联系,自己说一段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呢?学生兴趣盎然,思索后便写出了诸如“水果滩上的水果品种繁多,有珍珠似的葡萄,有象鼻似的香蕉,有红灯笼似的柿子”的句子,从而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飞跃。二、抓好延伸点,填补教材中创造思维的空间。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往往采用一种“空白艺术”,留给读者一定的思维空间,诱导读者去思索,去想象。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些延伸点,启发学生大胆地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学完狼和小羊一文后,教师可诱导学生想象,小羊的结局如何?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有的说:“在狼扑向小羊时突然倒下了,原来一位好心和猎人向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

4、狼扑了空,掉到了河里。”这些回答无疑具有了思维的创造性。再如,学完穷人一课后,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延伸文章的情节,进行题目为拉开帐子以后的续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抓住扩散点,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努力寻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培养创造思维的广度。例如生字词的识记,就不必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鼓励学生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比如“省”这一字,有的学生把它分析为上下结构,上面是“少”,下面是“目”,采用的是机械记忆;而有的学生则说:“上街时少看几眼(目),就会省不少钱”,采用了形象记忆,就应多鼓

5、励。再如学完跳水一课,可启发学生再想一想,有没用其它合适的办法来救孩子,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2、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每节课的预习中要求学生质疑,将疑问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质疑,然后循疑而进;课止引导学生再质疑,将疑问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阅读联通起来,且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条理性和创造性。综上所述,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将其有效地融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以课本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