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茶树病虫害一、 茶树病害1、茶饼病茶饼病又名疱状叶病、叶肿病、白雾病是嫩芽和叶上重要病害,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分布在全国各茶区症状主要为害嫩叶、嫩茎和新梢,花蕾、叶柄及果实上也可发生嫩叶染病初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3—1.25cm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称茶饼病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干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茶叶歪曲、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发生特点茶饼病病原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称坏损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以菌丝体在活的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当平均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担孢子随风飞散(一般在夜间释放),飘落到新梢嫩叶上,在水膜中孢子发芽,侵入组织,经过3—18天后,产生新病斑;3—12天后,其背面出现白粉状物,继续飞散传播,进行多次侵染,病害不断扩大担孢子怕光照及高温,因此病害在夏季停止发展,病菌在荫蔽处越夏。
一般发生期在春、秋季茶园日照少,结露持续时间长,雾多,湿度大易发病偏施、过施氮肥,采摘、修剪过度,管理粗放,杂草多发病重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病害通过调运苗木作远距离传播担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2小时开始萌发,24小时萌发率高达70%—80%,萌发的担孢子产生2个芽管,从孢子两侧伸出,芽管直接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气温18—20℃,相对湿度80%—95%,潜育期l0—13天,20—23℃为8—10天,显症后4—6天开始产生孢子,完成一个侵染过程历时12—19天防治方法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去掉遮荫树,及时分批采茶,适时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开发病盛期,减少染病机会,另外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4、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病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时,或5天日降雨量2.5—5mm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它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铜液或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2、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又称叶枯病是茶叶部常见病害之一,分布在全国各茶区症状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新梢、枝条及果实叶片染病多在成叶、老叶或嫩叶的叶尖或其它部位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初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后期渐变为褐色,病部生有波状褐色、灰色相间的云纹,最后从中心部向外变成灰色,其上生有扁平圆形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成圆形至椭圆形具不大明显的轮纹状病斑,边缘生褐色晕圈,病健部分界明显嫩叶上的病斑初为圆形褐色,后变黑褐色枯死枝条染病产生灰褐色斑块,椭圆形略凹陷,生有灰黑色小粒点,常造成枝梢干枯果实染病病斑黄褐色或灰色,圆形,上生灰黑色小粒点,病部有时裂开茶树衰弱时多产生小型病斑,不整形,灰白色,正面散生黑色小点发病特点茶云纹叶枯病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称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Guignardia camelliae (Cooke)Butler,称山茶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
翌春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靠雨水和露滴由上往下传播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后经5~18天形成新病斑一年四季,除寒冷的冬季以外,其余三季均见发病,其中高温高湿的8月下旬~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7~8月,旬均温28℃以上,降雨量多于40mm,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易流行成灾气温15℃,潜育期13天,均温20~24℃,10~13天,气温24℃,5~9天生产上土层薄,根系发育不好或幼树根系尚未发育成熟,夏季阳光直射,水分供应不匀,造成日灼斑后常引发该病此外茶园遭受冻害或采摘过度、虫害严重易发病台刈、密度过大及扦插茶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大叶型品种一般表现感病 防治方法1、建茶园时选择适宜的地形、地势和土壤;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2、秋茶采完后及时清除地面落叶并进行冬耕,把病叶埋入土中,减少翌年菌源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生物活性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提高茶树抗病力4、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及时清除园中杂草;增施磷钾肥,促进茶树生长健壮,可减轻病害发生 5、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当气温骤然上升,叶片出现旱斑时,可喷第1次药以进行保护7~8月高温季节,当旬均温高于28℃,降雨量大于40毫米,相对湿度大于80%时,将出现病害流行,应即组织喷药保护。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5天、6天、10天和14天非采摘茶园也可喷洒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3、茶苗根结线虫病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症状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典型特点是病原线虫侵入寄主后,引起根部形成肿瘤即虫瘿根瘤大小不一,大的似黄豆,小的似菜籽,主侧根受害常膨大无须根须根受害表现病根密集成团,外表粗糙呈黄褐色根系受害后,皮层组织疏松,后期皮层腐烂脱落,植株死亡地上部表现植株生长不良,矮小,叶片黄化,旱季常引起大量落叶,最后枯枝死亡发生特点茶苗根结线虫病病原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 Chitwood,.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另外还有M.javanica Chitwood.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
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皮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防治方法 (1)选择未感染根结线虫病的前茬地建立茶园,必要时先种植高感线虫病的大叶绿豆及绿肥,测定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2)种植茶树之前或在苗圃播种前,于行间种植万寿菊、危地马拉草,猪屎豆等,这几种植物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减少田间线虫数量3)认真进行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木,发现病苗,马上处理或销毁4)苗圃的土壤于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部分线虫,必要时把地膜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升到45℃以上效果更好5)药剂处理土壤 育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2—5kg,与细土拌匀,施在沟里,后覆土压实,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准使用。
此外还可选用98%一100%棉隆微粒剂,每667m2用5—6kg,撒施或沟施,深约20cm,施药后覆土,间隔15天后松土放气,然后种植茶苗4、茶煤病又称乌油、烟煤病,分布在全国各茶区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枝叶表面初生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叶,致叶面上覆盖一层煤烟状黑霉,茶煤烟病有近十种,其颜色、厚薄、紧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浓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较疏松,后期长出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蚧壳虫、蚜虫等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重,严重时茶园污黑一片,仅剩顶端茶芽保持绿色,芽叶生长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发生特点病原菌有多种,主要有Neocapnodium theae Hara,称茶新煤炱或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防治方法(1)从加强茶园管理入手,及时、适量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千方百计增强树势,预防该病发生。
2)及时防治茶园害虫,注意控制粉虱、蚧壳虫、蚜虫等虫害,是防治该病积极有效措施之一3)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喷洒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5、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可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病斑上没有轮纹,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后变黑枯死,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发生特点病原菌有多种,主要为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Steyaert称茶拟盘多毛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茶树嫩叶或成叶伤口处入侵,经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形成子实体,释放出成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气温25—28℃,相对湿度85%—87%利于发病夏、秋两季发生重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凤凰水仙、湘波绿、云南大叶种易发病防治方法 (1)选用龙井长叶、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较抗病或耐病品种2)加强茶园管理,防止捋采或强采,以减少伤口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3)进入发病期,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隔7—14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6、茶赤叶斑病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症状嫩叶、成叶、老叶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病斑颜色较一致,呈深红褐色至赤褐色,边缘具深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很明显,后期病部生出略凸起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生特点茶赤叶斑病病原Phyllosticta the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