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985695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观后感原创: Elaine WW这个世界的分裂真是无时不在上演。比如这边微信公众号上在集体祭奠一到2019年,最年轻的80后都30岁了(好庆幸我差不多也算最年轻的80后了),那边一群六旬老汉还在西藏高原的皑皑白雪中勇攀高峰。请看同事段女士前线发回的最新报道。这种分裂的另一面在电影院里也达到了极致。20XX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被安排去看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地球”)。观影前,犹如一张白纸,我既不了解这位华语圈的新生代导演,也毫不知晓这个故事,对黄觉和汤唯的印象也就差不多停留在认识层面吧(他们以往演的东西机缘巧合没有在我的大脑皮层上留下太多印象)。所以,对我来说,

2、这是很新奇的一次观影体验。看的过程中,第一层次的还是被美术和摄影吸引,故事虽然稍显破碎,却也能感受到导演的有意为之。看完整片,撇开那些纠缠盘错的细节可供复盘讨论外,也算是一部浑然一体的电影。形散神不散,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坦白说,我挺激动的。现场看片中,陆陆续续有人离开了(我想起了那个看画皮2的我);电影演完,灯光亮起,就听到有观众大呼,什么烂片,愤而离开(我想起了那个坚持看完海王的我)。更让人意外的是,朋友圈不少平日非常文艺且有不错审美趣味的朋友也非常直接地批判导演的故弄玄虚,而他们似乎也由衷相信追捧地球的人也都是装逼惯犯(所以写这个文章还是需要一点点勇气加持的)。其实我特别能理解

3、他们的不解,因为我自己就特别特别不解为什么有人发自内心地追捧海王(BTW,豆瓣评分竟然还有)。审美不分高低,各花入各眼吧。我也不会去特别技术地解构地球的剧情,因为作为感性观影派,我在剧情理解上向来是有短板的。我也乐得不求甚解。对于我这一派的观众,摄影、音乐、意象、情绪的渲染、节奏的掌控相较剧情反而更能引起共鸣。反过来说,其实我可能还有点羡慕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没能引起共鸣恰巧也可能说明他们本没有太深地经历过过剧中人物的失落和迷茫吧。主人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来自一个偏远的不起眼的小地方(贵州凯里原来是导演的家乡,还以为是杜撰的呢)。他在那个出生成长的小地方有过十分压抑的成长体验,如果不是因为

4、父亲去世,大概一辈子也不愿意回去。在那里他经历了母亲的私奔、父亲的再婚、朋友的离世、情人的堕胎(夭折的正是主人公的孩子)、和情人私奔的失败。人生可能唯一英雄了一把的就是按照情人的设计,在电影院里开枪杀死了那个霸占情人的黑社会大佬。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这次壮举的经过和结果,我们能看到的是这没有换来他们的幸福情人失踪了,他只是寻寻觅觅她的下落,杳无音讯,仿佛武陵人寻找桃花源一般。电影的前半部分是2D的,也就是现实部分。如果愿意沉浸其中的话,是很容易被带进那种悲观、凝滞、抑郁的状态里的。大过年的观众排斥这样的冷色调也是可以理解的。破败死寂的农村、整日漏着雨的房间、阴暗湿冷见不得光的小树林、废弃的铁轨和漫

5、长的隧道,沉默中偶尔的对话不仅带着方言腔调还总是拖得特别慢,那无法逃脱的命运和命运投射的无处不在的阴影,活活地将人世拍出了阴间的味道。导演不加节制的长镜头也是饱受诟病的罪证,理由就是好像除了用长镜头什么都不会了。其实看过太空漫游,真的觉得这样的镜头运用还是很节制的(可以再大胆一点的嘛)。电影到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开始切换成3D了。虽然还是那个破败不堪的环境,但是节奏加快不少,人物也明亮了很多。他遇到了一个鬼马的少年,不仅两人打了几局乒乓,少年还驾车带他找到了犹如迷宫般的山口;他追上了一个举着火把的红发女子,那是他梦中的母亲,他们进行了离别前的一场对话;转而她遇到了一个形似情人的女子,二人看

6、到了旋转的房子,凯里的乡村旋转出了魔幻的味道,他们相互赠送了彼此最珍贵的东西,手表(永恒)和烟火(短暂)。此时,男人开光般地吟诵了一段土味情诗,我个人还挺喜欢的。然后,电影就在这片梦境中结束了,留下结尾处黑暗中兀自燃烧的烟花。我只是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我看到的故事,这么一展开,似乎很清晰,一点不复杂。一个现实中落魄的男人在梦中通过和自己的父亲、小孩、母亲、情人、朋友和解来和自己和解的故事。所以,我是不太同意这个电影没有内容的观点的,相反,现实和梦境作了十分精巧的呼应。但是要接受导演把现实拍的幽幽犹如梦境,把梦境拍的爽利犹如现实,这也是这部电影独特的韵味之处。庄周梦蝶,梦是遗忘了的现实,梦和现实在哲

7、学和解构心理学里本也就本有界限吧。电影里也有很多意向的运用。文学点的如“野柚子”、“蜂蜜”、“火把”、“红发”、“旋转的房子”、“停止的钟表”、“烟花”;很多动物图腾的插入差不多也是我见过的中国人里玩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玩的最不突兀的;无厘头点的则属各种女艺人的名称的借用,比如“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之类,放在凯里那种乡下地方,除了烘托了寻找之人淹没人海不知去向,总让人想起90年代那些贴在各种破墙上的旧海报,也算这部电影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里有装逼的因子,但是我确实愿意为它打上五星并真诚地推荐不排斥类似风格电影的朋友去电影院欣赏它。我们都有过对梦想、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如果不是锦鲤附体,也多少经历过梦想的破碎、幸福和自由的失联。也许同样的梦想破碎了不能再来,但我们也总是艰难地去和自己和解,因为对幸福和自由的憧憬和追求,只要呼吸着,就不会磨灭。人们都睡了人们都在自己的梦里悠悠地徘徊寻找他们期待明天小小的希望和平凡的憧憬也许能够实现-墨绿的夜最后,感谢朋友圈的诗人在我朋友圈下面的留言:人们领走了各自的影子让沉重的记忆在脚下在行走中渐渐消失手臂和手臂相连的地平线上每个故事有了新的开始那就开始吧!-北岛看这气势,应该真的是北岛写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