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985482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第三课注意点: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读、自评文中的精彩描写, 感受大师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领悟文章简练而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教学目标(三维):(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资料和相关知识,;(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运用诵读、评点阅读散文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

2、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的写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旁注评点的阅读方法,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三处韵文,体察任公先生演讲中表现出的情感,从而感知其爱国情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法、旁注评点、交流借鉴教具准备: PPT课件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旁注评点法教学流程:1.课前预习(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一些有关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他涉及到的事件,以及相关文学作品。(3)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找 箜篌

3、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资料。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引用名人作品作为导语。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中华民族处于积贫积弱、饱受凌辱之际,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地寄希望于青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话语出自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一文,它的作者是谁呢?(学生答梁启超) 对! 他就是梁启超,即梁任公,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梁启超!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导语直接过渡到对学生预习作业

4、的检查。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梁启超的资料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事件的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PPT显示名片,打出梁启超的个人档案。然后对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梳理: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箜篌、酣畅、蓟北4.初读感知,走近大师通读全文,请学生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提问:作为学生,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找出来。教师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5.研究示例,讲授方法,能力提高作者梁实秋有幸聆听到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并作出了“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评价,而我们只能依靠这篇文章遥想梁任公先生的风采了。请同学们看“研讨与练习”一示例的作旁注的阅读方法,就从文中的一两句话看出了先生某一

5、方面的性格和修养,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文章呢?让学生看示例,并拓展延伸评点的阅读方法(1) 选取细节写了什么(2) 运用方法如何写的(3) 内涵挖掘及作用评价写的怎么样(4) 简洁表达然后继续引导:写人写事有很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情等,有正面也有侧面。教师范例:“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梁任公先生与其他莅校讲话的“显宦”、“人物”人作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间接说明了他的演讲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动以及他的文采。然后请学生模仿示例,参考评点阅读的方法,再次阅读文章,选取自己比较喜欢或者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几处

6、文字进行旁注。(大约用10分钟,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查看并做指导)6.展示交流,借鉴补充,教师点拨由教师引导,按照段落顺序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旁注评点的成果。有的学生可能有补充意见,有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总结。这一环节,重在彰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自主运用旁注法阅读课文, 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教师的引导重在纠偏拨误, 了解旁注要求。明确:第一段:侧面描写第二段:办事认真,书法好第三段:外貌、风采第四段:开场白,幽默,语言特点第五段:讲古诗箜篌引,学生可能不理解,也不明白为何作者会有“哀从中来”的感受。此时教师点拨,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有

7、关这首诗的资料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课文中所引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时蔡邕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 通“ 櫂”, 意为“ 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 ”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从记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白首狂夫”怀揣了一份怎样急不可耐的人生目标,竟然促迫他在天色刚亮时就冲出家门,一路狂奔,竟快到跟在其身后的妻子都无法赶上, 且涉险

8、蹈死而不顾、堕河而死而后止呢?箜篌引中的这位执意要渡过滔滔黄河而竟不听规劝,终于献出生命的悲剧英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等意蕴,隐含了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可以逃离,但他选择了直面死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任公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

9、击,仍不畏惧退缩,一直为随后的反对袁世凯筹划了云南起义等,为报国的理想努力着。这首诗也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内心执着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演讲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 使人20 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所在了。第七段:博闻强记,有学问;演讲让人入神。第八段:演讲时放任自己的情感流露。本段又引用了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处文字,并且先生“痛哭流涕”、“张口大笑”的情感变化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还是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教师做点评并总结其中引文出自桃花扇中的【胜如花】,原曲是: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

10、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这写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 年) 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 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在位十七年间,他勤勉辛劳,不溺于声色犬马, 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终于江山易主。梁任公先生如此悲绝,肯定不是因为崇祯皇帝,而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 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维新

11、。9 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可见,是崇祯让他想到了光绪, 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和变法的失败。一句话,他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在于他满腔的爱国情怀!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后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梁启超以“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他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之心的迫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12、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蓟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之乱”叛军根据地洛阳一带。背景:这首诗歌是杜甫52 岁流落到梓州(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结合补充的背景知识,试分析本段中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痛哭流涕”、“涕泗交流”)的原因是否一样。明确:不一样。第一次哭是因为国家动荡,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这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梁任公先生忧国忧

13、民的爱国情怀。第九段:师生情感共鸣,讲演精彩动人。情感强烈,热心肠。教师点拨: 通过以上旁注品读, 我们走进了文本,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动人的梁启超先生的形象,宛如听到了先生那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演讲之声。感悟着大师的风采,我们由衷佩服作者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人格、修养等概括的精准。如果说“有学问”是先生“智”的体现,那么,“有文采”、“有热心肠”又表现了先生怎样的人格特征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有学问智, 有文采美,热心肠德。7.再次感受,深入理解在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探讨“作者是如何把这样一位不同的梁任公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深入体会。明确: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上的手法:(1)作者围绕中心,选取了典型材料。(2)抓住了人物个性特征,进行了细节描写。(3)夹叙夹议,笔锋常带情感。 8.课后作业练习(1)用旁注评点的方法阅读梁实秋的忆老舍,体会其中表现得老舍的个性特点,注意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3)课外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