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大题(调).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984801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大题(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微生物大题(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微生物大题(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微生物大题(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微生物大题(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大题(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大题(调).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生物大题绪论.微生物的分类、特点非细胞型:DNA或RNA不同时存在 病毒原核细胞型:分古生菌和细菌,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 真菌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 常用仪器:光学显微镜(油镜测量单位:微米(m)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和螺形菌2. 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为原核细胞所特有,又称为粘肽或胞壁质。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脚链桥组成,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某些G+菌表面有特殊蛋白 G-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由脂

2、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脂多糖(内毒素 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1)脂质A 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无种属特异性 (2)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3)特异多糖有种特异性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缺失细菌菌落从光滑型变为粗糙型 G+和G-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革兰阳性菌格兰阴性菌强度较韧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少,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肽聚糖含量多,占细胞壁干重50%80%少,占细胞壁干重5%20%糖类含量多,约45%少,15%20%脂类含量少,1%4%多,11%22%磷壁酸+-外膜-+3.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L型)简称、概念、特点概念:细

3、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L型)。特点: 1)在体内或体外、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均可形成;2)大小形态不一,呈高度多形性;3)着色不均,染色多呈G-;4)培养需要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生长缓慢;5)固体培养基中多形成荷包蛋样细小菌落,也有的长成颗粒状或丝状菌落;6)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L型细菌可回复为原菌,有些则不能回复;7)某些L型细菌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4.中介体概念、作用作用:细菌分裂时中介体亦一分为二,各携一套核质进入子代细胞,有类似真核细胞纺锤丝的作用;有效的扩大了

4、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为拟线粒体。5.细菌的特殊结构的概念,功能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功能 :(1) 抗吞噬作用 (2) 黏附作用 (3)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4) 抗原作用 2)鞭毛:是附着在某些细菌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功能:(1)细菌运动器官 (2) 与致病性有关 (3) 用于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3)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功能:(1)普通菌毛: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

5、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2)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功能:(1)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2)细菌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仅当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延长细菌感(3)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生长繁殖条件)1.) 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2.) 氢离子浓度(pH):多数病原

6、菌的最适pH为7.27.63.) 温度: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4.) 气体 :对氧气的需求:将细菌分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专性厌氧菌 对CO2的需求:510%CO25)渗透压:一般培养基渗透压适于大多数细菌,嗜盐菌需要高浓度(30g/L)NaCl环境中2. 细菌的生长繁殖(一)单个:二分裂 (二)群体: 生长曲线(名解)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 4个时期的意义:1、迟缓期: 1-4小时,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 不进行分裂繁殖 2、对

7、数期:818小时,又称指数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动等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实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稳定期: 死亡数逐渐增加 一些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生成,活菌数稳定4、衰亡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3.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1)热原质(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本质是细胞壁的脂多糖。2)毒素与侵袭性酶

8、: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无种属特异性; 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毒性强于内毒素,各种细菌的外毒素产生各种特殊的临床症状。侵袭性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3)色素 脂溶性:不溶于水,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色。(金黄色葡萄球菌) 水溶性:溶于水,能弥散到培养基或周围组织。(铜绿假单胞菌)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

9、查。6)维生素:供自身需要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第三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是生物安全1.物理消毒灭菌法种类、名称、应用(一)热力灭菌法: 1. 干热灭菌法:焚烧:病理性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烧灼:接种环、试管口 干烤: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玻璃注射器等; 红外线:医疗器械的灭菌。2. 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用于酒类、牛乳等的消毒。 煮沸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流动蒸汽消毒法:又称常压蒸汽消毒法 间歇蒸汽灭菌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的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法: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灭菌效果最好。(

10、二)辐射杀菌法1. 紫外线: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或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2. 电离辐射:大量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消毒,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消毒灭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3.微波:食品、非金属器械、检验室用品、食品用具、药杯等的消毒。(三)滤过除菌法: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血清、毒素、抗生素、药液以及空气的除菌;(四)干燥与低温抑菌法:2.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第一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狂犬病病毒、

11、SARS冠状病毒、炭疽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等。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等。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第4章 噬菌体(q)1. 噬菌体的形态(3个):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 化学组成:核酸:其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大多数DNA为线状双链DNA。蛋白质:构成头部衣壳与尾部,保护核酸,并决定噬菌体外形和表面特征。第5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的遗传物质:1)细菌的染

12、色体:环状dsDNA,不含组蛋白,无核膜包裹2)质粒 主要特征:1)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2)编码某些特定的性状;3)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并非是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遗传物质; 4)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5)质粒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分类:根据编码的生物学性状分: 致育质粒(F质粒)、耐药性质粒:包括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毒力质粒(Vi质粒)、细菌素质粒、代谢质粒3)转座因子:分类:插入序列(IS) 转座子(Tn)4)整合子: 运动性的DNA分子, 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传播耐药基因5)噬菌体基因组2.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

13、原性转换、原生质体溶合转化: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1.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生化机制 : 1)钝化酶的产生:钝化酶指一类由耐药菌株产生、具有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活性的某种酶,它通过水解或修饰作用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使

14、其失去活性。(包括-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的蛋白结构和数量,使抗生素失去作用靶点和/或亲和力降低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菌的细胞壁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制。4)主动外排机制 :药物的主动外排使菌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难以发挥抗菌作用而导致耐药,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5)其他:细菌自身代谢状态改变,增加产生代谢拮抗剂第7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1.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为生物屏障,对抗致病菌的侵入(受体竞争,发挥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营养竞争 2)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3)免疫作用:作为抗原既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又能刺激发生免疫应答4)抗衰老作用: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伤。5)抗衰老作用: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伤。2.机会致病菌的治病条件: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