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练习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827888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海不死》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死海不死》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死海不死》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海不死》练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海不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含义。 安然无恙( )A事,B出事 C病 D危险 漂砾( )A瓦片 B碎石 C石头 D花岗岩 臭名昭著( ) A特殊 B十分 C耀眼 D,显著 肆虐( ) A虐待 B侵犯 C残暴 O侵占 不毛之地() A草木已毛发 C皮毛区粗糙 (2)找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A开垦 威胁 绫纱 屡次 B、家眷 沉淀 衰竭 铁锹 C汲水 蹬口 覆盖 岩隙 D充沛 青苔 塌陷 勃然大恕 (3)“赞扬、吹嘘、吹捧”是一组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下列几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依次与之相似的是( )。 A。保护 庇护 袒护 B成果 结果后果 C团结 结合 勾结

2、D谨慎 慎重拘谨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A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俺不死,大惊失色,只好将他们全部释放。 B狄杜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因为他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C奴隶们屡俺不死,狄社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大惊失色,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D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 (2)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

3、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 (3)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10米。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死海不死第6自然段。 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A它的南北长75公里,B东西宽5至16公里,C海水平均深度146米,D最深的地凸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句,主要说明了_。 (2)文中运用了列数字的

4、说明方法,所列的四个数字有确数和约数两种。其中运用确数的是句_和_句,运用约数的是_句和_句。 (3)死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是_;是_;是_。 (4)这段文字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 (5)说明文的语言特别注重准确性,文中加“凸”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东西宽 5至 16公里的”的“至”能否改成“或”? “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主要”删去后意思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

5、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盐类。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盐类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浓,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第1句中的“这”指: 2这段的中心句是: 3“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中“大约”的作用是: 4死海形成的原因是( ) A死海所处的地形特点 B由于海水蒸发,不断沉淀 C由于死海的水源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D以上都是 (三)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

6、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2000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鲁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

7、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1第段的表达方式与第段有何不同?这段的内容有何作用?2将这四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3画横线的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四)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

8、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 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强劲 阻塞 B. 强健 阻挡 C. 强劲 阻挡 D. 强健 阻塞 2. 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昆明四季如春。 B. 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 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 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 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

9、说明昆_。 4. 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 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从主要到次要 B. 从概括到具体 C. 从本质到现象 D. 从部分到整体 6. 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反馈练习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沙丘的移动虽然慢

10、,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2)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的作用是什么?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草皮的作用是减少沙粒的来源。(3)第5、6自然段能否换位,为什么?不能,因为第5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游击战”;第6自然段所说的内容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对应第4段的“阵地战”。5、6两段顺序与第4段相一致,所以不能换。(4)防护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为什么?因为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5)根据第

11、6自然段的有关内容给湿沙层下定义。湿沙层就是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1)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2)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3)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4)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水源。“侵占”、“侵入”、“袭击”都是贬义词,都是沙漠进犯人类所使用的动词;“征服”、“进军”、“胜利”都是人类向沙漠进军所使用的词语。这和作者把人类征服沙漠比作一场战争相符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指导同学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动词。沙漠进犯人类的动词有:打死、

12、摧毁、埋葬等;人类向沙漠进攻的动词有:征服、收复、开辟等。5把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看看它们的不同点。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同沙漠作斗争,从流传下来的传说和记事看来,人类总是失败时候多,胜利时候少;偶而获得几个据点,不久又前功尽弃了。亚非两洲沙漠所占面积庞大,从北非洲、大西洋海岸起一直到中亚,几乎成一条沙漠带。此外南北美洲和澳洲都有沙漠。世界六个大沙漠的面积合起来可达地球上全部大陆面积的1/10。以往的历史上,人类没有征服沙漠,若干地区反为沙漠所吞并。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课文第1段在表达上,具有准确、简明、严谨的优点。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其不同。第(l

13、)组句子的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顽强”表明沙漠危害的严重性,又有长期难于制服的特点,“之一”从数量上说明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不止沙漠一个,洪水、火山爆发等都是,加上限制性词语,意思更确切了。第(2)组中也是第2个句子比第1个句子准确、严密,“最主要”表明水在征服沙漠的诸武器中占首要地位,意思更确切。小结。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为准确、严密,请同学们在下列句子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这一句中的“全部”、“常常”、“两三次”、“有点”这些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出风沙危害的严重性,表达准确、严密。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这一句中,“有计划”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止一项,这样意思也就更明确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这一句中的“充足的”体现出对水源在数量上的要求,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风沙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这一句子中的“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多方式中的主要的两种,这样表达更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