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182612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知识点(修改).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病学知识点一、 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的推断原则、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二、 疾病的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发生 (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 (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

2、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 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实际工作中: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除以2 K=100%,1000/千,或10000/万患病指标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时点患病率= K K=100%,1000/千,或10000/万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期间患病率=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患病

3、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当流出量(死亡和恢复)一定时,水源流入量(发病率)上升时,则患病率上升 。若流入量(发病率)下降时,则患病率下降。当流入量(发病率)一定时,而流出量上升(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患病率)下降。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1、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在评价其预防效果时应采用哪种指标最合适(B)A 死亡率 B 发病率 C 患病率 D 病死率 E 罹患率2、一个地区通过首次高血压普查,可计算出当地的(B

4、)A 高血压发病率 B 高血压患病率 C 高血压罹患率 D 高血压死亡率3、下列哪些因素与患病率的变化无关(C)A 发病率的升高或下降 B 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 C 人口总数自然增加或减少 D 治疗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三、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1.当对疾病的情况了解不多时,往往是从(B)A 实验性研究着手 B 描述性研究着手 C 分析性研究着手 D 比较性研究着手2.描述性研究主要适用于(B)A 确定病因 B 疾病分布调查 C 预防

5、效果研究D 确定疾病的危险因素 E 疾病自然史的研究3.不属于普查优越性的是(E)A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 B能寻找出全部病例 C 没有抽样误差D 可以普及医学卫生知识 E 资料比较全面细致抽样方法:分为非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

6、计算抽样距离(N/n),用单纯随机方法在第一组中确定一个起始号,从此起始点开始,每隔K(K=N/n)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层抽样:将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层),然后从每一层内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分类:按比例分配分层随机抽样:各层内抽样比例相同最优分配分层随机抽样:各层抽样比例不同,内部变异小的层抽样比例小,内部变异大的层抽样比例大 -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分类单纯整群抽样:被抽到的群组中的全部个体均作为调查对象二阶段抽样:通过再次抽样后调查部分个体 -多阶段抽样: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

7、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依此类推1.某乡有人口2万人约5000户,欲以户为单位抽取其中2000人进行某病调查。1该研究的抽样比是:(B) A1/20 B 1/10 C 1/5 D 2 若按该乡家庭人口登记名册,随机抽取第一户,随后每间隔几户,再抽取,对被抽到的家庭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D)A 分级抽样 B 整群抽样C 分层抽样 D 系统抽样3 本次抽样中的间隔户数为(B) A 20 B 10 C 5 D 2四,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

8、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适用条件人口稳定)发病密度 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人时 (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相对危险度RR=Ie/ Io意义: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值 暴露的效应 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归因危险度 AR= Ie Io意义: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AR值 暴露因素消除后所减少的疾病数量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Ie Io)Ie *100% 或 AR%=( RR

9、1)RR*100%意义: 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 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病例非病例合计暴露组aba+b=n1非暴露组cdc+d=n0合计a+c=m1b+d=m0a+b+c+d=t暴露组发病率Ie=a/n1 非暴露组发病率I0=c/n0例题: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获得如下资料: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年,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为5.0/10万人年,请计算其RR、AR及AR%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与评价Ie= 51.0/10 ,I0= 5.0/10万人年(1)RR= Ie/ I0 =10.2 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2)AR= Ie-

10、I0 = 46.0/万人年 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万人年(3)AR%=( Ie- I0 )/Ie=90.2% 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五、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或概念):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该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比较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

11、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队列研究,暴露情况(致病因素)是已知的,以暴露情况为依据分类,结果是看是否发病.因果病例对照研究,发病情况是已知的,以发病情况为依据分类,目的是寻找致病因素。果因二者最终目标,都是寻求疾病与暴露的相关性,确定病因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少见病、罕见病的研究,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而队列研究需要的样本量大;省力、省钱、省时间,并易于组织实施;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难以判断,信息真实性差;存在回忆偏倚、选择偏倚;不能测定暴露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队

12、列研究的优点研究者亲自观察资料,信息可靠,回忆偏倚小;直接计算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可证实病因联系;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样本量大,结果比较稳定队列研究的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因研究;依从性差,易出现失访偏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组织与后 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研究设计要求更严密1.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错误的说法是(C)A 均是分析性研究方法 B 均属于观察法 C 均可以计算发病密度D 队列研究适用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因研究,而病例对照研究则可用于罕见病病因的研究2.评价怀孕早期病毒感染与儿童出生缺陷之间的关系,最适用的研

13、究方法是(D) A 临床试验 B 历史性队列研究 C 前瞻性队列研究 D 病例对照研究 E 横断面研究六、实验流行病学(了解)七、.筛检定义: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做出诊断。评价的指标用于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 、似然比真实性(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反映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筛检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者非患者阳性真阳性 A假阳性 BR1阴性假阴性 C真阴性 DR2合计C1C2N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反映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正确指数: 也称约登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范围在01之间 ,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正确指数= (灵敏度+特异度)- 1 = 1 - (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八、.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