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82449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后出师表赏析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与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

2、,明年不征,使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吴,然困于,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不成,任用服而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中间期年耳,然丧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郃、邓铜等与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

3、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与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写作背景公元221年,备称帝,诸亮为丞相。223年,备病死,将禅托付给诸亮。诸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夺取,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

4、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汉六朝百三名家集诸丞相集。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说明诸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亮之手。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中

5、间期年耳,然丧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蜀汉诸亮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出师表是诸亮出师临行伐前写给后主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与效忠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

6、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亮率军出散关前,给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诸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备三顾茅庐,始出。诸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备联合权,抗拒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备。建安十三年即联权,在赤壁打败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 223 年备死后,后主禅袭位,诸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交战,最后卒于军中。有诸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吴重

7、新修好,公元 225 年诸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做准备的。蜀后主禅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文帝丕死。同年七月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今省市),准备北伐。可是后主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禅,布置朝政,说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

8、亮集所无,出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恪传记诸恪(诸亮兄诸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注释1汉:指蜀汉。贼:指。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出师表5入南:指诸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亮初出祁山(在今省礼县东)时,西部的南安、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

9、:在、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大司马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4良: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15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

10、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18繇(y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刺史,因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省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省市)太守,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操所征召,仕于。 19策:字伯符,权的长兄。父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指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23困于:建安二年(197)

11、操在宛城(今省市,汉时郡的治所)为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浚县东),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勉县西),与备争夺,备据险相拒,军心涣,遂

12、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操与马超、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备袭取,东海昌霸叛,郡县多归附备。 31四越:以为军事重镇,在其南面。而吴在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备等谋诛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操遣夏侯渊镇守。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蜀将黄忠于

13、阳平关定军山(今省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今省市东)。 35期(j)年:一周年。 36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8图:对付。 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操大军南下,备在当阳长阪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1拊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备遣诸亮去江东连和,联军在赤壁大破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备势力进入璋占据的益

14、州,后来攻下,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本句指备因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省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 48丕:字子桓,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国,是为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亦即“逆见”,预料。 (53)思维北征,宜先入南: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

15、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虽然他知道我去征讨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承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