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81035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十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三 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备考指导必考加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1.已考角度(1)(201610月新高考T30)爱因斯坦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评价(2)(20164月新高考T28)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趋势2.预测角度(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影响(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

2、巴乔夫改革c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加试(b)(1)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2)影响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名师指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加试(c)(1)背

3、景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社会矛盾。(2)内容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意义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

4、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加试(c)1.形成(1)工业化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2.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图示记忆20世纪二三十

5、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名师指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

6、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加试(c)1.措施(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全面评价(1)特点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经济:实行高度

7、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2)全面评价积极作用: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2.列宁、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农业的影响(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

8、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滑坡。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1.(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

9、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苏联)排斥于欧洲协作之外,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不同于西方大国,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据此判断,该演讲()发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表达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致力于协调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三个句号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对应正确,第二层表达了英、法等国对苏联排斥导致苏德走近的遗憾,对应正确,第三层对苏联在二战前后行为的描述不完全正确,因为苏联也变相纵容

10、了德国的侵略行为,但备选项未对此作出评述,1942年10月正处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对应正确,此时反法西斯联盟已建立,故错误,由此可知答案为B。2.(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党是从这一点出发的:社会主义工业的恢复与发展,要求迅速恢复农民经济,它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供给者,是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A.吸收和引进外资 B.没收地主的土地C.实施余粮收集制 D.实行粮食税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吸收和引进外资,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没收地主土地,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迅速恢复农民经济”“是粮食与工业原料的

11、供给者”等信息可知是与恢复农业经济相关的政策,故D项正确。3.(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集体农庄制 D.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A项错误;固定粮食税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由自己“自由地支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农民经济”,故C项错误;该政策仅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

12、国家义务”,故D项错误。4.(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答案A解析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5.(加试题)(2016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1931年,

13、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A.凯恩斯主义B.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都是列宁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故B、C项错误。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线索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

14、927)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手段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影响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严重损害了工农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并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改善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线索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物项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同点背景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思想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内容都涉及经济领域结果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点指导思想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侧重点农业工业政治领域线索3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综合训练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