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805792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童之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牧童之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牧童之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牧童之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牧童之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童之歌》[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牧童之歌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 陈琰 【课题】牧童之歌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 音乐【教材简介】牧童之歌是一首由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编写的儿童歌曲,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表现了对家乡真挚、热爱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牧童骑马放牧的情境。【目标预设】用欢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之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牧童的真实生活。【重点、难点】重点:用欢快的、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歌曲中连续的附点节奏的演唱,以及创造性地表现歌曲。【设计理念】1确立音乐教学目标,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通过模仿、探究、合作、对比感受音乐的情境和情绪。2了解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了解新疆

2、牧童放牧的真实生活状况。3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思路】1.首先,教师现场为水墨动画牧童钢琴配乐给学生展现何为牧童,并以此对比和引出新疆牧童及这首歌曲;2.在新歌教学的环节中通过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巧妙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层层深入地丰富音乐的演唱形式;3.通过教师的音乐创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音乐创编的形式为牧童一天的放牧和牧归的情境添上生动的一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欢迎同学们与陈老师一起开始奇妙的音乐之旅。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水墨动画(牧童),由陈老师为它配乐,请同学们看看视频中的小孩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生:.(这小孩吹着竹笛悠然自得地放牛。)

3、总结:我们把放羊或放牛的孩子称为牧童。这是我们江南水乡的牧童,他们生活简单、悠闲自在。而新疆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思路】以中国水墨动画形式导入,同时由老师给动画配乐,为学生展示何为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这段教学目标也与教学的引申部分相呼应做了铺垫。二、新歌教唱 1.初步熟悉歌曲一起走进新疆,走进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以生动的PPT给学生展现新疆大草原上牧童放牧的情境,同时配以牧童之歌的音乐。)2.掌握附点节奏(1) 出示节奏教师示范 马蹄声: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2)学生拍手模拟(3)学生弹舌模拟

4、马蹄声(4)加上策马扬鞭的动作再体验(5)出示这句歌词3.熟悉歌曲内容(1)老师带着学生唱谱(2)老师弹奏一句,学生演唱一句或学生自己带入歌词演唱讲一讲歌曲中的附点节奏,问问学生加附点的演唱与没有附点的有什么区别?问一问这种附点节奏听起来像什么声音?然后唱一唱这一句。熟悉反复记号 4.完整演唱,划分歌曲乐句 5再次完整演唱,对比师生演唱的区别,了解歌曲音乐风格 6.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之歌【设计思路】以一连串的马蹄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法、听唱法、对比演唱来学习牧童之歌,并在音乐活动中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综合表演马蹄声(弹舌): 扬鞭声(拍手):1老师示范以上音效。2学生合

5、作(1)全班同学练一练。(注意2/4拍的强弱)(2)第一遍,第一组学生弹舌模拟马蹄声,第二组学生拍手模拟扬鞭声,第三组同学仔细聆听。第二遍,第三组同学加入声部与其他两组合作。(3)在第三乐句上加入伴唱。3.师生合作,教师在第三句加入伴唱你们的歌声让我感受到牧童的生活真是多么令人羡慕,我也想用歌声表示对他们的赞叹。2/4 2 |6 |4 |2|la la la la 老师用“啦”唱一唱;同学们也试试.一半学生唱词(第三句),另一半学生伴唱。4完整演唱这首歌【设计思路】在歌曲会唱后加入马蹄声、扬鞭声及伴唱来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用音乐实践活动再现牧童多彩的生活。四、乐曲编创1.以歌曲为原型,教师创编

6、两段音乐,学生感受牧童放牧的不同生活。老师根据牧童之歌编创了两段音乐,听听哪一段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欢畅,哪一段又展现了牧童牧归时的悠闲、自在?2.讲讲为什么这么理解。旋律几与牧童之歌情绪相似?3.随音乐律动,表现小牧童的放牧生活。4.对比新疆牧童与江南牧童的放牧生活区别。牧童放牧的生活即快乐又辛劳,但他与我们江南牧童的生活使有区别的,请同学们联系我们之前看的江南水墨动画视频对比了谈一谈。 【设计思路】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根据音乐原型编创两段不同情境的音乐,让学生判断是放牧时的欢快还是牧归时的悠然,并引导学生填上一两句牧童晚归的歌词唱一唱,即能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为他们展现牧童一天的生活情境。五、歌曲引申在新疆不是所有的牧童牧归时都会回到固定的居所,牧民世代形成了以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转场时牧民们携子女及亲属组成驼队,赶着牛羊一起大迁移,逐水草辗转而居。在天山春夏季,牧民们由山脚迁向山腰放牧,秋冬季节又由山腰迁回山脚,这既保证了牲畜食物的充足,又减轻放牧对草场的危害。这就是新疆牧童及快乐又充实的放牧生活。让我们完整地演唱一遍牧童之歌结束本节课(综合表演)。【设计思路】给学生介绍牧民的转场,拓展学生知识面,展现牧童真实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明白我国各地牧童的生活方式是有差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