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799899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1章 制度的本质和作用.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制度的本质和作用按辞海的解释,制度的是指要求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汉语中“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对制度的这种解释应该说是最通俗的,但是,在学者们看来,制度并没有这样简单。本章首先介绍学者们对制度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的作用。具体内容安排如下:制度的本质;制度的作用。 第一节制度的本质一、制度的概念政治学家认为,制度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秩序和规则。从内容上说,制度的存在,取决于它在指导和评价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从形式上说,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由人类群体内在经

2、验演化而成的规则,包括各种习惯、习俗、礼貌、道德、意识形态等。外在制度是人们设计出来并强加于组织和成员的规则,它必须由权威机构建立并施行。社会学家认为,长期以来,制度现象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一般来说,社会学家对制度的界定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是维系团体生活和人类关系的法则和社会行为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2)制度包括正式的、成文的、理性化的形式,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非正式的、不成文的、非系统化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经济学家对制度的定义主要是从损益、资源配置、效率和交易成本的增减出

3、发的,同时也比社会学家更重实证、更重利益的分析:(1)制度学派开山大师凡勃伦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自然习俗,由于被习惯化和被人广泛接受,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在生理学中的对应物,类似于各种习惯性的上瘾。”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某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制度无非是一种自然习俗,由于习惯化和被人们广泛接受,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制度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是生存竞争和淘汰适应过程的结果。(2)制度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康芒斯定义是: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集体行动的范围很广泛,从无组织的习俗

4、到有组织的“运营机构”,如家庭、公司、工会、联邦储备银行及政府或国家。一般而言,集体行动在无组织的习惯中比在有组织的团体中还要更普遍一些。进一步讲,集体行动常同所谓的“工作规则”密不可分,后者告诉个人能够、应该、必须做(或不做)什么。(3)诺斯认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通过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从实际效果看,制度“定义的是社会、特别是经济的激励结构”。综合以上各学者的论述,我们认为,制度可以界定如下:(1)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和活动空间、范围。它不仅约束人们的行为,又为人们提供了

5、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制度不仅告诉人们不能、禁止和如何做什么,同时也告诉人们能、可以自由选择地去做什么,这两种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厚彼薄此,只顾其一。 (2)制度是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集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制度的行为约束和活动空间的双重作用。制度安排的核心就是确定各类人的不同权利及其相对称的义务的总和,权利实质就是规定人们的行为规则和活动空间,义务则是行使权利后的约束与责任。无权利人们也将不承担义务,无义务人们将滥用权利,两者均导致制度的毁灭。(3)广义而言,制度不仅是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化的、形成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非正式的、非理性化的、非系统化的、不成文的行为规

6、范,如道德、观念、习惯、风俗等。成文的制度只是名义上的,运行中的制度则是实际的,两者并不相等,甚至有时相去甚远,名实完全不符。现实中已通过的法律条文与其实际的执行常常偏离即是一例证。本书所讨论的制度设计是指正式制度,不包括非正式制度,哪些制度只能成长,不能设计。二、制度的特点从上述关于制度的定义可以看出,从诺斯这样的经济学诺贝尔获得者到普通学者,都没有能够给出一个令人信服、让大家接受的制度定义。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显得莫衷一是。但是,这此定义中也还是反映了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制度的特点或品质。我们认为,制度至少应当体现这样几点品质: (1)习惯性。无论是正式规则还是

7、非正式规则都具有习惯性特点,都是历史的一种沉淀。非正式规则的习俗是历史沉淀,正式制度安排多少也具有历史重复性特点,先有重复性,而后被固定下来。都是最初被某些人发现某种规则有利可图,而后被坚持下来,接着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最后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历史沉淀物被保留下来。(2)确定性。只要是制度,都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给人类行为划定了边界。也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能为人类行为提供稳定的预期。一个有效的规则必须从两个方面看都是确定的:必须是可知的、透明的;必须能够对未来提供可靠的指导。由于制度具有确定性,一般人都能够清晰地把握制度的信号,知道违反制度带来的后果,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是清楚的。(3)

8、公平性。公平性是指同样的行为遵守同样的规定。从纵向看,只要是同一行为,前天进行、昨天进行、今天进行和明天进行,一般都会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从横向看,无论是你、是我,还是他,只要是相同性质的事件,一般都遵从相同的规则。按照公平性,在没有特别理由的情况下,制度对所有人都是同样适用的,没有区别对待的情况,没有歧视性。正如哈克所说,适用于所知和未知的环境和人员。任何制度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所有成员、所有组织都应当遵守。除特殊情况例外,制度不应有“区别对待” 的现象。公平性还说明没有人能够凌驾于制度之上,每个人在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如果根据一个人的地位来决定其对制度的遵守程度,这将肯定被认为是

9、不公平的。制度的普遍性如果遭到破坏,意味着制度本身受到破坏。(4)连续稳定性。事物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是连续进行的,并常常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制度也应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特别是上下层次、前后时序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稳定的制度是思想上、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种标志。在人治的条件下,制度一般脆弱多变,而法治则有助于克服人治的随意性、片面性和局限性。当然,要求制度完全不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但制度的基本走向不能变,只能不断修订、充实、完善、配套。(5)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是指制度对于特定的制度执行者和制度对象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必须坚决执行,而不能任意违反

10、,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如果把制度设计过分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自愿,不注重提高制度的权威性,那就不能不说是在制度建设上陷入了误区。制度不仅应有权威性,还必须指向未来,制度促进着预见性,并防止着混乱和任意的行为。三、制度文明如果对制度进行价值判断,即什么样的制度是进步的、好的、优越的,则进入制度文明的境界。文明,指与落后、愚昧、野蛮相对立的状态。制度文明,也可以称之为“文明的制度”,是指一种合理的、进步的、科学的、合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生命力的、为人民大众所向往、追求、拥护的制度。制度文明的基本规定性如下:(1)文明的制度它必须是各种资源配置最优的制度。这里的资源泛指一切对人类经济与社

11、会发展起作用的要素,其基本的原则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地尽其力等,使对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素的配置与组合达到效率最高,产出最多,投入最少。(2)文明的制度必须是能够对人们工作劳动激励最大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必须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而不是被迫地;它能够促使这一制度下的绝大多数人,而不是极少数人;它必须能够促使人们长期地,而不是一时地;它必须能够促使各个阶层,而不是仅仅是某一个阶层,特别是不仅仅是享有权力的阶层积极地行动起来,以自己的最大能量投入各自的本职工作,并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做出最优异的成绩。(3)文明的制度必

12、须是人们所享有的权力、利益、责任最明晰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必须是人们各自所享有的权力、利益、责任边界最明确、相互之间发生的侵权夺利纠纷最少、互相推诿责任的可能性最低的制度。同时,文明的制度也是人们所享有的自主权力、获得的相应利益、承担的相应责任最大的制度。(4)文明的制度必须是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必须能够保证人们受到的压抑最低、约束最少、人们的性格变异最少、最愿意、最能够使人言行坦率而诚实的制度。(5)文明的制度必须是各种信息传递最优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不仅其信息的传递有纵向的,而更重要的,也是更大量的是横向的信息传递;文明的制度是信息传递最迅速、最

13、便捷、最大量、最真实、成本最低廉、渠道最广泛、覆盖面最大的制度。(6)文明的制度必须是整合程度最高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是法制最健全、最有序的制度;是能够将千百万人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各种活动的结果最终导引到最能够促使社会公共利益增加、最能够迅速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最能够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并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最能够使社会稳定、协调、有序发展的制度。(7)文明的制度必须是对人们所享有的各种权利监督最完善、最有力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之下,不存在任何一种不受监督的特权,这种监督不仅是对一般人的权利,更重要的是监督权力拥有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力,因为权力拥有者的权力具有一种以权力制造权力的自我

14、膨胀机制。(8)文明的制度必须是具有经常性的调整、改革、更新功能的制度。也就是说,在文明的制度下,改革不再是一时的任务或一时的运动,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这种活动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时随地依法有序地进行,只有具备这样功能的制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制度。(9)文明的制度必须是以理性化的、成文法规、显性、正式的制度为主导的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偶然的典型、人为拔高的模范、历史传统、社会习俗、道德、社会心理的制度。(10)文明的制度必须是贯彻最有力、最彻底的制度。也就是说,文明的制度是在其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权而异的现象最少的制度;文明的制度是少数人、某些权力享有

15、者操纵、随意更改、滥用的可能性最低、机会最少的制度。(11)文明的制度必须是成本最低的制度。这些成本既包括不应该支出的贪污腐败的耗费,也包括虽应该支出,但必须使其保持在合理的、最低的限度内的费用。(12)文明的制度必须是能够使在这个制度下的人们受益最大、最明显、最迅速的制度。也即它使在这个制度下的人们的利益损失最少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才是人们最向往的制度。(13)文明的制度必须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制度。这里的开放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开放,同时更为重要的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高度开放。(14)文明的制度是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最好的制。既能保证效率的最大化而又不失公平,或者既能实现公平而又不失效

16、率。四、制度管理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在国家法律之下的 “单位法”,是企业的 “土政策”。制度管理是一种管理态势,就是指根据这些成文的规章制度进行的程式化管理。制度管理是西方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文明和理性,比如当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福特汽车装配流水线的时候,这种严格的管理和高效率的生产,简直就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但是,由于当时的制度管理倾向于 “见物不见人”,忽略了员工的主体地位,也就为人本管理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人本管理理论提出之前,制度管理在管理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管理者手中的秘密武器就是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即使是盛行人本管理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优秀企业通过制度管理而取得成功。以 “麦当劳”为例,它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形成了整套制度管理模式。一本几百页的操作手册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包括食物配置、烹饪程序、店堂布置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