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79763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作者:宗白华 (一)文学与民族的关系 邵元冲先生在他的如何建设中国文化一文里说:“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如果失了民族自信力,失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这个民族就失了生存的能力,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结果。反之,一个民族处在重大压迫危殆的环境中,如果仍能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来充实自己,来纠正自己,来勉励自己,大家很坚强刻苦的努力,在伟大的牺牲与代价之下,一定可以得到很光荣的成功!”吾人只要打开中外历史一看,就可证明邵先生的话不错!因为一民族的盛衰存亡,都系于那个民族有无“自信力”。所以失掉了“自信力”的犹太人虽然有许多资产阶级掌握着欧洲的经济枢纽,但他们很不容易以复国

2、土。反之,经了欧洲的重创,和凡尔赛条约宰割的德意志,她却能本着她的民族“自信力”向着复兴之途迈进。最近的萨尔收复运动,就可表明她的民族自信力的伟大然而这种民族“自信力”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发扬,却端赖于文学的熏陶,我国古时即有闻歌咏以觇国风的故事。因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就把我国的文学史来看:在汉唐的诗歌里都有一种悲壮的胡笳意味和出塞从军的壮志,而事实上证明汉唐的民族势力极强。晚唐诗人眈于小己的享乐和酒色的沈醉,所为歌咏,流入靡靡之音,而晚唐终于受外来民族契丹的欺侮。有清中

3、落以后,桐城派文学家姚姬传提倡文章的作法“阳刚阴柔”之说,曾国藩等附和之,那一个时期中国文坛上,都充满着阴柔的气味,甚至近代人林琴南、马其昶等还“守此不堕”,而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咱们中国从姚姬传时代到林琴南时代,受尽了外人的侵略,在邦交上恰也竭尽了柔弱的能事!由此看来,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它的重要,可想而知了。而作者这一篇短短的文字,当不致被人视为无聊之事吧! (二)唐代诗坛的特质与其时代背景 我们在整个的中国文学史看来,无疑的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不但它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诗者所效法,而那个时代唐代的诗坛有一种特别的趋势,就是描写民族战争文学的发达,

4、在别的时代可说决没有这样多的。如西汉中世,于富贵化的古典词赋甚发达,北宋二百年只有描写儿女柔情的小词盛达。在唐代却不然了,初唐诗人的壮志,都具有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立功塞外,他们都在做着这样悲壮之梦,他们的意志是坚决的,他们的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这样的诗人才可称为“真正的民众喇叭手”!中唐诗人的慷慨激烈,亦大有拔剑起舞之概!他们都祈祷祝颂战争的胜利,虽也有几个非战诗人哀吟痛悼,诅咒战争的残忍;但他们诅咒战争,乃是国内的战乱,惋惜无辜的死亡,他们对于与别个民族争雄,却都存着同仇敌忾之志。如素被称为非战诗人的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北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5、,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看吧!唐代的诗人怎样的具着“民族自信力”,一致地鼓吹民族精神!和现在自命为“唯我派诗人?”“象征派诗人?”只知道“蔷薇呀!”“玫瑰呀!”“我的爱呀!”坐在“象牙之塔”里,咀嚼着“轻烟般的烦恼”的人们比较起来,真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呢! 唐代诗坛的特质既如上述。但我们要问为什么唐代的诗歌都含着民族意味?为什么民族诗人在唐代不断地产生?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唐代是一个什么时代? 研究中国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唐代的国势之强,唐代的武功,至今外人话及,尚有谈虎色变之概!因为唐代除了它的没落时期晚唐其余一二百年,差不多都注意于对外的民族斗争。 在这种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时

6、代里,当然能陶冶得出“有力的民族诗歌”!养成“慷慨的民族诗人”了! (三)初唐时期民族诗歌的萌芽 一个时代的创始,正和人的少年时候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开创时期,代表初唐统治者的唐太宗,无论文治、武功都超轶古今。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握着现实生活努力,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学。岂但诗人如此,就是那时的政治家魏征也有一首感遇诗: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

7、警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思。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我们看他的“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是何等的气概!这种有力的风格,影响于唐代诗坛很大。在初唐诗人之群里,首屈一指的,要推陈子昂了。他是唐代文学革命的先锋,他的诗歌也流露着极强的民族意识,兹抄录二首,聊当举隅。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东征答朝臣相送 “平生白云意,疲薾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此从戎。按绳常系虏,单马岂邀功。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 我们再看骆宾王的诗: 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

8、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侠客远从容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昭玉鞍。满月连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台客,空歌易水寒。” 我们再看杨炯的诗: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还有刘希夷的诗: 从军行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致砑竿蚱叛够坪樱灏兹铡缴痴探犊赐侗省系呛涸鹿拢弊叽泼堋砑疲缰镂馐酢煞蚯逋蚶铮苌皇摇!?卢照邻的诗也是十分感人的: 刘生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翠羽装刀鞘,

9、黄金饰马铃。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最使我们击节叹赏的要算祖咏的那首: 望蓟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可代表初唐时期的诗人的胸怀!总之,初唐摆脱六朝的靡靡“燕台一去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文风,开导全唐的民族诗歌,继往开来,我们名之为民族诗歌的萌芽时期。 (四)盛唐时期民族诗歌的成熟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安史之乱”也在这时下了种子。那时期的诗人,目击“外患内扰”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如杜少陵的石壕吏、彭衙行等篇,充满着

10、厌恶战乱,悯恤无辜的意义。一方面却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为代表。而这时期诗人蔚起,如大诗人杜少陵、李太白、王摩诘,都相继产生,其余如王昌龄、岑参、李颀、王翰、王之涣、李益、张祜等人物,也具有他们的特长之处。唐代的诗歌,到了这个时期,可算全盛时代了。不!也许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看来,中国诗坛在这时已到了顶点呢!而他们盛唐的诗人们无论著名的作家或未名的作家,对于歌咏民族战争,特别感到兴趣,无论那一个作家,至少也得吟几首出塞诗。如那时有一个不知名姓的“西鄙人”,他也能做一首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而统治军队的

11、武将如严武,他也能做一首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例子是举不尽的。这样可知那时无论武夫,以至于不知名姓的“鄙人”,都一致地从军塞外,抒其同仇敌忾的壮志。何况诗人们对于歌咏,本是他们的特长,他们的作品自更能使人感动了!我们且来看看他们的吧: 杜少陵的诗: 喜闻盗贼总退口号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岑参两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

12、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汉家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王摩诘(维)两首; 从军行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佥河水。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平戎辞 “太白秋高助汉兵,长风夜卷虏尘清。男儿解却腰间剑,喜见从王道化平。” 王昌龄的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13、,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李白一首: 从军行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 李益两首: 从军有苦乐行 “劳者且莫歌,我歌送君觞;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仆本在陇上,陇水断人肠。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秉笔参帷幄,从军至朔方。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参差引雁翼,隐辚

14、腾军装。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眦死路旁。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西还赋余资,今出乃赢粮。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寄语丈夫雄,苦乐身自当。” 赴邠宁留别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歙,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张祜一首: 采桑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高骈一首: 言怀 “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手持金钺冷,身挂铁衣寒。主圣扶持易,恩深报效难。三边犹未靖,何敢便休官?” 吴均一首: 入关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轻?” 李频一首: 赠李将军 “吾宗遍好武,汉代将家流。走马辞中原,屯军向渭州。天心待破虏,阵面许封侯。却得河源水,方应洗国仇。” 李希仲一首: 蓟门行 “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行。前军鸟飞断,格斗尘沙昏。寒日鼓声急,单于夜将奔。当须殉忠义,身死报国恩。” 刘驾一首: 送征夫 “昔送征夫苦,今送征夫乐。寒衣纵携去,应向归时着。天子待功成,别造凌烟阁。” 恕作者不再一一列举了。从上面几首读来,已够使我们回肠荡气,击节欣赏了!总之,民族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