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角度的选择.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789283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针角度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针角度的选择.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针角度的选择 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为20角,而任永峰等主张45角或接近45角进针;李冰等对老年浅小静脉穿刺,主张35角进针;陈英等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主张1015角进针;刘芳莉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患者,主张超过40角进针;戴文燕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主张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隐、小隐静脉,主张2030角进针。均达到了容易进针,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也是医院作为救死扶伤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稳、准、快高质量建立好静脉通路,达到快捷的治疗目的,一直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近几年来,我们

2、通过对部分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带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静脉输液穿刺方法: 1、无止血带穿刺法:备齐用物,选择血管,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一般取上肢血管,使肢体重心向下稍垂,术者与患者角度适宜操作为宜,一般角度不要大于40度角,用手轻轻摩擦皮肤30秒至1分,常规皮肤消毒,患者握拳,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度角,正面或旁侧进针直刺血管,见针尾部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有时静脉压力低,须用左手食指在穿刺针上2cm处向下方轻轻推压血管方见针尾部回血。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松拳用胶布固定针头,调节输液速度,在操作过程中除不用止血带外,其他

3、操作步骤与常规静脉穿刺法相同。 2、将选择血管部位上端15-20cm处向下握推1-2分,使血管充盈,在所选择穿刺血管上方2-3cm处用食指或姆指压迫所要穿刺血管,以此固定血管,然后进行穿刺,余下操作方法与上述静脉穿刺法相同。 结果: 采用常规与不用止血带静脉穿刺方法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甲乙两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明显差异(附表) 静脉输液患者采用常规法与不用止血带穿刺输液方法结果比较 P0.05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心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笔者从事临床护理30年,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除

4、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1 配制液体的技巧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2 排气的技巧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3 选血管的技巧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

5、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

6、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布固定。3.2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 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笔者在临床上经过上千例逆行输液观察,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4 控制滴速的技巧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

7、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5 更换液体的技巧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

8、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6 拔针的技巧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6.1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6.2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9、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21.5cm,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7 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但过于喧嚣又不利于护理工作开展。我院采用在门诊输液中心安装大彩电1台,空调前后各1台,摆放30张专用输液沙发,炎热的夏天输液中心空气凉爽适宜,冬天暖意浓浓,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

10、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舒适之感;在输液中心输液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了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一、 不显露静脉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

11、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内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许即可。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以利穿刺。六、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

12、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方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内即可成功。首先仔细寻找,尽量选择穿刺有把握的静脉

13、。暴露不明显的,可以通过局部拍打、按摩、活动关节、热敷、酒精擦等使之充分暴露。至于绷皮后看不见,也许是绷得太紧或者是压脉带扎得太紧、时间较长所致。绷皮时注意手指要张开,利用上下左右的合力拉紧皮肤,但使力要均匀。容易滑动的静脉,固定上下两个方位。你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关于怎么提高输液穿刺成功率的文章,也可以到我的博客去看看,我写了一篇这个内容的论文,希望你看了有点收获。有个小技巧 可供大家参考。 就是在排气时把输液器尽量放高些,因为这样可以使压力大,利于观察回血,在冬季或者血容量不足,老年病人等,经常会进针时没见回血,往回退针才有回血,但血管已经破了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1.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

14、关节上及腕关节上(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经6000多例儿童的临床实践,一针见血率达99%,认为扎两根止血带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用于脑血栓致偏瘫、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致肢体麻木等不能配合握拳患者的静脉抽血,一针成功率达98%,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认为效果好。对明显

15、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1.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两种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为1209例血管弹性较好的患者行静脉穿刺8984次;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为247例细小血管和血管弹性较差的患者行静脉穿刺2634次,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

16、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傅军5报道的手捏输液器下段法,如头皮针在血管内,可见明显回血,反之,无回血。避免了头皮针进了血管无回血,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采用了增大输液管道负压穿刺法,使回血迅速易见。方法为: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将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6或0.6ml7,固定好返折处,穿刺针刺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前者将该法与常规输液法进行对照,选择年龄超过60岁,且血管脆性大、细小血管、脱水、休克患者500例,小儿患者500例,结果成功率分别为:增大负压法98%和100%,常规法92%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