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78448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市场化的启示.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结与启示各国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刻原因,是政府动员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投资的需求。各国利率市场化乃至更大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宏观经济出现滞涨、金融创新兴起、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局面下,应对经济结构转型,动员金融资源方式的重大转变。各国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将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政策和相应的财政及产业政策相配套,确保成果较为可控。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者改革进展的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建立混业监管机制,减轻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多数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率水平有所上升,存贷款利差有所缩小,融资

2、结构和金融业格局发展变化,部分出现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危机。许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转换,在改革完成前后,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控从直接转为间接,更重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利率市场化需要继续发展金融市场,培育金融环境。其中,微观机构是基础,市场竞争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14.1各国不同时期选择利率管制及利率市场化的原因14.1.1为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和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历史上很多国家都选择实行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研究发现,在一定历史阶段,选择对利率实施管制是全球多数国家的常态。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在解救1929年大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

3、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美国长期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1951年,美联储才与美国财政部达成协议并获得利率决定权,但承诺不让利率急剧上升。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以利率协定的形式限制利率。法国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迅速恢复经济,实行利率管制,将利率限制在较低水平上,使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大量资金需求。在韩国,政府管制存贷款利率,并将其限制在极低的水平上,制定了一个范围广泛的政策性贷款计划,以保证资金以优惠的条件和价格分配到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金融部门。总结各国在其历史上实施利率管制的深刻原因,主要

4、是政府为动员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投资需求。其结果一般是利率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见图14-1)。当然,随之产生的,是企业、居民与银行之间所形成的特定利率格局。14.1.2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具有一系列相似的背景和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种种变化削弱了各国政府所实施的许多对货币和信贷的控制。西方主要国家开始适应这种变化,进行了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一系列广泛的金融改革。其基本目的是使利率能够正确、灵活及时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和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有效调节金融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进行引导经济资源在全社会有效配置。同时,这样的利

5、率体系应能便利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使之能够通过影响利率的水平和结构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目的,是与其他相关政策相结合的重要调控方式的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和货币市场建设、取消信贷限制、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而金融自由化又是在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经济、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完成的,需要产业、财政、监管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如法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振兴工业、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目标实现的财政、产业政策。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动因也有差异,

6、但以下几点是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共同背景。首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滞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更加重了通货膨胀。由于银行利率受人为管制,实际利率常常为负,存款人获得的利息不能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导致存款大量外流,产生所谓“金融脱媒”现象。受管制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下降,强烈要求解除管制。其次,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外汇管制的解除,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缺乏弹性的国内管制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的差距增大了资金的流出流入,扰乱了国内的金融秩序,也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难以顺利实现。这种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末高利率时期的英、法两国常常发生。最后,受利率管制的金融机构常常利用各种方式逃避管

7、制,以吸引客户,在客观上引发了一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革命。突出的例子是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创造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它实际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不受利率上限的约束,它的发行既满足了存款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又使存款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又使存款人获得了较高的利率,同时也满足了银行稳定资金来源的需求。商业银行还利用发行商业票据、吸收欧洲美元存款等方式积极吸收资金。此后20年间,为规避利率管制的创新金融工具大量涌现(见表141)14.2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重大影响分析14.2.1存款利率普遍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实际利率由负变正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因此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数国家

8、和地区利率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改善了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例如,在美国放松管制初期利率上升幅度较大,1978年存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时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8.57%,以后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韩国在第二阶段利率改革期间,存款名义利率由1993年年初的8.5%上升到1996年年末的9.81%,实际利率由3.8%上升到4.91%。贷款名义利率则由8.5%上升到11.1%,实际利率则由3.8%上升到6.2%。英国和法国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20世纪80年代

9、都结束了此前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状况。14.2.2短期内银行风险偏好提高,资产质量恶化;长期来看,中间业务占比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提高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利差缩窄。为减少对利润的冲击,银行一方面倾向于以量补价,不断扩大贷款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银行更加偏好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的客户,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短期内加大。日本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弥补存款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将大量贷款存放于高风险的房地产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银行呆账大量增加,银行资产大幅缩水。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逐渐调整自身经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提高了自身综

10、合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初期,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只有9.5%,利率市场化完成初期,中间业务占比提升至13.5%,目前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已高达30%。14.2.3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缩小放松利率管制后,虽然存在贷款利差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即使初期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总体上看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美国19801985年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19861990年则为1.63%,减少了54个基点。日本平均存贷利差由1984年的3.15%收缩到1994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14.2.4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融资结构与金融业格局发生改变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

11、新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和壮大,直接融资工具和市场出现较快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融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日本利率市场化完成后,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比例迅速上升。19701974年,企业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占全部外源资金的18.4%,19801984年则达到36.6%。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法国社会的融资结构有所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法国银行部门提供的信用与GDP的比值大约在100%左右,上市公司市值与GDP的比值只有30%左右。到2000年,上述两个比值分别为104%和109%。如表14-2所示,1981-1994年,欧洲货币银团信贷增长了158%,而同期国际债券发行增长了85

12、9%,欧洲票据发行便利增长了192倍。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主要国家先后放开经营限制,金融机构走向混业经营。如英国1971年的改革不仅废止了利率协定,还鼓励银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展开竞争。英国的商业银行开始经营消费信贷、单位信托、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1986年英国改变了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商业银行纷纷进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领域,开始综合化经营。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先取消了银行业务分工界限,之后逐步开始利率市场化。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不理想,推动过程也非一帆风顺。存款保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混业监管体系的确立,为利率市场化成功完成

13、提供了制度保障。14.2.5利率市场化改革风险凸显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增加,收益减小。同时,放开利率后,其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导致不良资产增加,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如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英国的“二级银行危机”,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小金融机构危机。14.3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风险管理方式转变14.3.1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基本遵循了逐步推进

14、的步骤法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大约30年时间,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分别用了十六七年努力,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为曲折,经历了从放开到管制。从管制到重新放开的两个阶段,先后经历了近20年。从利率市场化的步骤看,美国是先存款利率、后贷款利率、最后扩展到所有利率市场化;日本是从国债、后其他品种,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韩国是先放开非银行机构的利率、后放开银行机构的利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英国、德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比较短暂,但并没有立即放弃对于利率的管理。如德国央行1967年废除利率管制,但储蓄存款利率实行标准利率制,直到1973年10月

15、废止这一制度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率市场化。英国1971年废除“利率协定”,但采取最低贷款利率控制短期利率方式减缓改革的冲击,直到1981年才完全实现利率自由化。期间,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19731975年会对大额存款利率规定了最高限额。14.3.2发展金融市场的 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定价,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效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程度是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核心;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本身广度和深度如何、竞争是否充分,也是影响金融 市场定价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国际经验比较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且放开利率管制后整体风险较低的国家,大都是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

16、从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类型越多,不同主体的风险偏好越丰富,利率定价的风险计量就越充分金融市场的工具和产品类型越多,利率定价就越能体现期限、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从利率市场化实践来看,利率放开的最最难一步是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金融市场中存、贷款替代产品越丰富,规模越大,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的基础就牢固,面临的利率市场化定价竞争压力就越大,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就越成熟。与之类似的是,到1980年美国通过旨在逐步放弃“Q条例”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时,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等市场定价的利率产品规模已远远超过受“Q条例”控制的存款规模。从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看,金融市场深度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程度又与金融管制程度密切相关。管制不当不仅会抑制竞争损害利率定价的市场基础,也会扭曲竞争行为带来恶性竞争酿成金融风险。放松管制有利于丰富市场参与主体和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从而增强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基础。在存在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