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7825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第一课时一、考查方向: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二、解题格式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2、+主旨情感)(1)诗眼类答题: 提问方式: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点出诗眼,并释义。紧扣诗眼,解释句意。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例如1: 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

3、体现诗眼的?明确: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例如2: 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

4、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冷”。“咽”即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2)关键词类答题: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答题步骤: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

5、等)。例如: 夜 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n)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n)。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注】倚筇:扶杖。燐:燐火,俗称鬼火。萤:萤火。土塍:田埂。提问:“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明确: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 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第二课时一、炼字类答题: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 量

6、词)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解答分析:1、关照动词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例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明确: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裂开,隔开 。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动态感极强,在诗人笔下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它们的沉浮。明星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写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2、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

7、数量词) 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明确: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细雨伴随着和风到来。且写出了春雨润物的默默之情。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明确:忽:不经意,恰巧碰到之意。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翠楼赏春景。突闯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将这种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早梅昨夜一枝开明确: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3、关照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

8、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 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结合诗歌的内容,赏析这两句中叠词的艺术效果。明确: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

9、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 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2)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

10、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效果: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例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红、绿:催红、染绿。“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高考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类第三课时一、比较词语或句子提问方式:1、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2、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答题步骤:1、明确回答

11、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2、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3、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明确:“雁引愁心去”好。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

12、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练习: 端 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明确:“敌”字更好“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

13、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二、还原语序1、语序颠倒的原因:(1)是声律的要求例:“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晁无咎临江仙(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语序倒置列举:(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香

14、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3)主、宾换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