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177890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 (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创办近代企业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创办近代企业(或者说近代化)的起点。当时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欧美诸国不同的要点。比如说,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都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来源于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不是从轻工业的商品生产开始的,而是从非商品的重工业军需品开始的;不是从私人民营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封建官僚的“官办”开始的。虽然,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起步和创办过程,具有许多共同点,然而,时过三十年,其结果是,日本一跃成为亚州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却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苦苦挣扎,甚至濒临被瓜分的危机。何以在迈向

2、近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竟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差异,因此,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具有复杂内容的问题,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和教育等方面,本文仅仅就经济方面,即就其与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方面作些比较分析。我们大致用横向和微观的比较方法,首先对中日两国在创办近代企业中各自的经济政策进行探讨;其次,综合起来比较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意在寻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挖掘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在两国,最初着手发展的均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军事工业,官办的军事工业,都没有能够发展为资本主义,但事情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那样,“工业领域一受到刺激,

3、其后果是无穷无尽的。一个工业部门的进步会把所有其余的部门也带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71页。)。军事工业的创办和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出现了某些带有本质性的变化。其次,航运业构成了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的桥梁,并与流通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航运业在两国都是紧接着军事工业而着手发展的部门。棉纺织业是生产典型的大众消费品的部门,初期,两国在这一部门都遭受了来自外国商品的最严重的威胁。而1890年,日本棉纱开始向中国出口,这一部门也是反映两国工业发展差距的最典型部门。因此,这里就以航运业,棉纺织业为例,来探讨中日两国创办近代企业既相同又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十九世纪七十年

4、代,军用工业的发展遇到了缺乏交通能源、资金等方面困难,洋务派从实际活动中感到需要办理军事以外的企业,以支持军用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提出“求富”的口号,企望发展有经济效益的生产事业。但是,洋务派要有所作为,必须解决面临的两个难题:一个怎样筹得创办近代企业所必需的巨额资金;另一个是如何罗致懂得洋务的人才。当时清政府通过长期的内战消耗,财政竭蹶,无力为创办新式企业提供财政力量;而在人才方面,地主阶级知识界有如李鸿章所描述的只知空洞学问,对洋务有关事物“漫不经心”,所知非常浅薄(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第13卷,第30页。)。显然只有在官场之外另辟蹊径。如果完全由商人来办,那清政府是不会放心的。他们说

5、,企业归商不归官,则“久恐争利滋弊”(李鸿章全书,朋僚函稿,卷15第29页。),“非善为倡导,则不能集事”(洋务运动六,第35页。)。所以洋务派官僚便提出“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官府的监督之下,招来社会上的私人资金,兴办民用企业。1873年1月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所创的官督商办的近代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出现,立即引起一向行走江海各线的外国航业的嫉妒和反对。每当轮船招商局的轮船在江海行驶时,旗昌、太古等轮船公司便在同时,同一航线上将运费减去一半乃至23,有些航线的运价甚至照原价削减五分之四(如上海宁波线运价由每吨25元减为05元),企图用跌价竞争的办法把招商局扼

6、杀在摇篮里。从1873年到1877年,在剧烈的竞争中,招商局依靠漕运专利,官款协济和国内商人的广泛支持,勉强维持下来。而“意在陷人,不遑自顾”的外国航运势力在这场倾轧中,也很少利润可图。旗昌轮船公司因在削价中受到亏损,于1877年将各埠码头,仓库连同轮船十六艘作价220万两全部盘售给招商局,可见招商局在它创办的初期曾一度同外国轮船公司有过竞争的,这种竞争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轮船招商局这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超过了当时任何一家在华的外国轮船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以为从此可以打破外资轮船公司的垄断局面了,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到了1877年,在招商局情况日见好转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同外国

7、轮船的竞争,李鸿章就指使唐廷枢与太古,怕和在国内主要航线上订立了“齐价合同”,三家公司按一定比例规定水脚收入,货源分配和轮船吨数,并且议定统一的运费标准,以排挤其他轮船公司参与竞争。从此,招商局“增减运价”,推行航线,悉受洋商操纵,我国商帮大受运送迂缓,运送奇贵之苦”(交通史航政编第8册,第1064页。)。这样,不仅招商局的事业受到限制,更为主要的是民族资本的活动因此项垄断合同而受到扼杀和阻止。相反,外资的怡和与太古因为在“齐价合同”中的共同份额总是居于优势,因此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高额利润,从而加强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若把1893年各公司拥有之船只吨数与1877年相比,怡和增加将近2倍;太古增

8、加了4倍;招商局反而减少了(交通史航政编第8册,第1064页。)。这表明在20年的经营中,招商局的资产力量虽然有升有降,但它的总趋势却是日见减弱的。日本在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日本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日本的海运业就是在这以后发展起来的。这时明治政府领导层认识到在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发展海运业不仅有助于收复商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代替保护关税的作用;而当时半官半民的邮便汽船会社经营不振。因此,明治政府主张在殖产兴业期间大力扶植海运业,并根据大久保利通的建议,选了三菱商会作为扶植的重点。1875年6月,日本半官半民邮便汽船会社宣告解散,政府用32万元购买该公司的18艘轮船无偿地拨给了

9、三菱商会、同年九月把委托其管理的13艘官方船只(1874年侵略台湾时,政府用150万美元从外国购买的)无偿交给三菱使用。并规定每年向三菱提供25万日元津贴。三菱汽船会社,也同样遇到了要和外国轮船公司抗争的问题。它的第一个对手,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自恃资本雄厚,不断降低运费,以图打夸对方。三菱汽船会社在政府的支持下也以降价奉陪,经过几番激烈较量,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感到十分棘手,这时日本政府贷款81万元资助三菱汽船会社三,菱汽船会社以78万元的代价收买了太平洋邮船公司往返上海航线的船只及陆上设备,并约定以后三十年内不再从事上海航线各港的航运业务。这样太平洋邮船公司,终于自日本沿海的航运中撤走。与英

10、国的大海运公司P、O”公司的竞争中,也是以“P、O”公司无条件地撤走而告终。这说明,日本在与外国资本争夺航权取得很大的成效。比较上述航运业中两国的政策后,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为对抗初期沿海航线上的外国优势,设立了半官半民的航运业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要素,但在下述两点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第一,中国是与外国公司妥协,而且试图与外国公司共同维持沿海航线的垄断;日本则是扶植特权公司,把外国势力从沿海航线上彻底赶走,第二,中国自始至终维持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日本则通过扶植三菱,培育了民间资本,这也为1881年后出售官营企业培育资本主义积累了经验。下面再看两国的棉纺织业。1878年开始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11、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棉纺织厂,也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建厂过程中,织市局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取得了专利、在建厂过程中,织布局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取得了专利、免税的特权。“十年以内,只许华商附股搭办,不得另行设局”。可见,李鸿章的经营方针,除减轻若干税收外,即禁止其它同行业兴办。几经曲折,织布局于1890年投入生产,到1893年,几次整顿后,渐具规模,布机500台,纱锭达25000枚(捷报,1899年9月28日,第513页。)。日夜开工布匹产量可达600匹(李鸿章全书奏稿卷77,38页。)。不幸十月间,清花间起火,织布局全厂被焚毁,损失70余万两。但由于纺织业的优厚利润推动洋务派官员急谋恢复织布局,于是华盛

12、纺织总厂于1894年在上海织布局的原址上建立,仍为官督商办,除总厂外,还在上海和宁波等地设立十个分厂。并李鸿章、盛宣怀更进一步制定了垄断纺织业的计划,他们申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立案,明文规定“十年以内,不准续添,俾免壅滞”(李鸿章全书奏稿卷78,10页。)。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第一个十年垄断到华盛纺织总厂的第二个十年垄断对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压抑和阻碍。在日本,外国棉制品也以开港为契机,侵入日本,国内市场被打开,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是共同的。但是明治六年建立了大久保政权后,对纺纱给予特别奖励。一方面通过官营模范工厂的示范作用,来推动民营纺纱厂的建立,另方面内务部于1879年用创业资金”

13、22万日元,从英国订购10套2千锭棉纱机器,然后以无息分10年偿还的条件,出售给有志于兴办棉纺业的私人资本家。此外,政府还采取垫付进口纺纱机价款的方法,扶植民间资本家(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第496页。)。在政府的扶持下,在2千锭规模的纱厂相继开办的时候,在民间有一个大机器纺纱厂异军突起,这就是1880年开始筹办,1883年7月正式营业的大阪纺织厂。该厂建立初期拥有25万日元的资本,有15万枚纱锭。到1889年则迅速发展为拥有120万日元资本的大企业。以大阪纺的设立和发展为先导,18861890年间,日本又先后建立了20余所私人的近代纺织企业。这些新企业的资本大多在25万日元以上,纱锭在1

14、万到3万枚之间,从而大大增加了棉纱的产量。据统计,18861889年近代机械棉纱产量从77万贯增长为337万贯(每贯等于3759公斤)。与1889年的手工粗造棉纱产量(37万贯)相比,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到1890年便增大到513万贯,并超过了国外进口的棉纱量(米庆余明治维新第118119页,求实出版社。)。到1897年,日本棉纱的出口量已大大超过进口(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第150页。)。这些说明,日本近代棉纺织业确实达到自主的地步。中日两国的棉纺织业起步时间相近,但中国洋务派官僚想以一两个纺织工厂来堵塞巨漏,抵制洋布倾销的狂潮,无异于杯水车薪,结果只是严重压抑和阻碍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发展

15、。而日本,在政府扶持下的机器纺纱厂,一方面排挤了外国棉纱,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自下的成长(机器纺纱厂的经营者大多为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同原有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无直接的联系。),但它同中国的“官督商办”显然是不一样的,尽管在经营上受到保护,但始终是作为民间企业受到扶植的,因为有政府的保护而由早期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二从以上航运业和棉纺织业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历程处处表明它受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因之新的生产力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在封建主义的干扰和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几乎都陷于失败或没落的境地。日本明治维新的殖产兴业,其前期也是以官营工

16、厂、半官半民工厂为主要形式推进的,它和中国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政策基本相同。可是日本在后期殖产兴业中实行扶持民间资本出售官营工厂和半官半民工厂的政策。这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作为资本主义的起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日本扶植民间资本,出售官营工厂而中国却始终徘徊在官督商办死胡同里,分歧由此而起。为什么说官督商办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死胡同呢?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的官督商办作一些具体分析。官督商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物。这种制度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官督商办企业吸收私人资本,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利润,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期发展,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与不计盈亏的官办军用企业相比较,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建自是一种进步。同时,中国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