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献军著《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中作用》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分类: 学术讯息 日期: 2010年05月12日 15:00:00 作 者: 徐献军 著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6-1字 数: 250000版 次: 1印刷时间: 2009-6-1开 本: 16开 印 次: 1I S B N : 9787308068086包 装: 平装 定价:¥28.00 目录导言01 对无身认知的批判 1.1 认知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无身认知的三个哲学假设 1.3 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与无身认知 1.4 海德格尔对无身认知的批判 02 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建议——认知的具身性 2.1 身体在模式识别等智能行为中的作用 2.2 神经具身及其与现象学具身的联系 2.3 技能的身体性 2.4 身体性与社会性 03 现象学可以告诉具身认知什么? 3.1 具身认知简论 3.2 经典的身体现象学 3.3 身体图式还是身体意象 3.4 身体的意向弧和最大把握倾向 3.5 作为物质主体的身体 3.6 原初震颤状态中的身体 04 现象学对于具身认知究竟有什么意义?——从方法论的视角看 参考文献 后记 导 言什么是认知?认知是否就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人的知觉及活动是否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如果同样的程序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得到执行,这是否意味着认知是一种完全脱离于计算载体的活动?认知是否就是将在世界中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对象,识别出来?认知的对象与认知的主体是完全分离的吗?在上述问题中,最关键的是第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制约了对下面问题的回答。
对于第一个问题,心灵的新科学——认知科学给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认知是脱离身体的和认知不能脱离身体前者即无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而后者即具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在本书中,无身认知特指与具知认知相对的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而它是认知科学中忽视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的各种理论的统称,包括符号主义(Symbolism)、计算主义(Computationalism)、表象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知主义(Cognitivism)等简言之,无身认知指这样的思想:身体与人的本质属性无关,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拥有理性具身认知则认为人就是身体,而人的理性能力是由身体来塑造的身体是怎么塑造了理性?这就是本书的主题之一无身认知不是一种新的思想,而是对古老的哲学传统的继承柏拉图在《斐多篇》1中,就指出虽然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但灵魂才是人的本质部分灵魂在肉体的羁绊之下,不能专心来认识世界的真相只有在人死后,也即肉体死亡后,灵魂才能真正被净化,来进行真正的哲学研究换言之,要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摆脱身体的桎梏。
身体不但不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反而是获取知识的障碍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进一步发挥了柏拉图对身体的蔑视笛卡尔说:我的心灵(我就是我的心灵)完全不同于我的身体,并且可以独立于身体存在知识是某种在心灵中的东西因此,如果笛卡尔是对的,知识就不可能是在身体中的东西这是一个关键点因为如果身体化知识存在,那么笛卡尔式的理解身体的方式就是错误的在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知识模型中:有一个在认知的主体和一个被认知的客体,且二者是分立的但是,出乎哲学家们意料的是,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无身认知思想由理论领域,推向了实践领域,从而使无身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峰并造成了现实的危害这种认为认知与身体无关、高级认知活动与低级身体活动无关、意向活动与前意向活动无关的思想,成为了人工智能及至整个认知科学中最关键的假设在无身认知指导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遇到了重重挫折例如,明斯基(Marvin Minsky)2在2003年承认自70年代早期以来的人工智能在面对常识知识问题时脑死亡了3这才催生了具身认知范式的产生这种范式重视认知与身体、认知与情境、高级认知活动与低级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新的进路(具身认知)不再强调对抽象符号的形式操作,而聚焦这个事实:大多数真实世界的思考发生在非常特定的环境中,有非常实际的目的并且采用了与外在器具的互通和使用的可能性。
因此,新的进路突出了这个事实:认知是高度具身化的或情境化的活动,并且在思的存在应该首先被考虑到并到认为是行动着的存在4但是,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范式存在以下几个缺陷:一,它没有讲清到底什么是具身,或者说到底什么是身体;二,它倾向于将身体等同于神经组织,有成为简单还原论和简单物理主义的危险因此,除了回答开篇的六个问题,本书第二方面的工作就是梳理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尤其是现象学对具身(Embodiment)5必要性和身体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释现象学对于具身认知的意义本书坚信:身体现象学有助于解答开篇的六个问题,并且在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转型中,现象学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还对认知科学的新研究范式——具身认知,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致力于研究现象学范围内的问题,而要跨入到认知科学中去呢?这难道不“越位”吗?客观地讲,国内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应该是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在开展认知科学哲学研究中,发现认知科学的新范式——具身认知,其思想源于现象学韩连庆(2004)指出要推进技术哲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哲学基础研究(尤其是对现象学的研究);刘晓力(2005)认为,认知的涉身性研究直接的起因也许是对传统认知理论中的计算隐喻进行修正,但其哲学是基于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生活世界’的具身哲学思想;李恒威等(2006)指出,具身认知的发展吸收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
此外,国内高水平的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打破这道藩蓠的重要性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举办了两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在会上讨论了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重要性2008年12月,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专门召开了内部讨论会,让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两方面进行对话,以期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视野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仍然不高基本上,现象学方面的学者不愿意去借鉴或了解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而认知科学方面的学者也不愿与现象学学者们沟通简言之,国内哲学与实证科学两大学科之间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国内开展现象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但是以下理由促使笔者将这项工作开展并继续下来相比国内薄弱和寒冷的研究状况,国外的研究要雄厚和热烈的多国外研究可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象学学者们对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范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是德雷弗斯(Hubert L. Dreyfus)(1982,1986,1991,1992),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反表象和身体理论加以新的阐释,来批判认知科学中的计算主义范式德雷弗斯凭借这方面的工作,被选为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院士,并跻身于世界一流哲学家之列。
本书构思之初,曾完全倚赖德雷弗斯的工作但随着后期阅读文献的增多,笔者逐渐发现:尽管德雷弗斯在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相联系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本书也参考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研究仍然存在三个重要的缺点:首先,他着重将现象学的思想加以新的解释,然后将之与认知科学中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但他更多地是在批判认知科学,而忽视了现象学的思想,尤其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的建构性意义6他对现象学批判意义的聚焦,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技术领域学者们对现象学的反感,无形中拉大了两个领域的距离,同时也掩盖了现象学对于认知科学的建构性意义本书认可现象学的批判意义,但是更认为现象学,尤其是现象学的身体理论对于认知科学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本书希望通过将现象学的身体理论与认知科学相联系,来缩小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鸿沟其次,他对身体的解释非常含糊不清在他强调身体对于认知的重要性的同时,他却忘了告诉人们这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到底是什么所以本书要诉诸梅洛-庞蒂、托兹和施密茨的身体哲学这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它绝只不是神经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换言之,神经生理的身体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的一个方面;其次,它超越主客二元分立、物质精神二元分立,不是纯粹的客体、物质,也不是纯粹的主体、精神,而是第三种存在、一种主客的统一体、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再次,虽然它不是可触可摸意义上的躯体,但我们总是可以在原初的震颤状态中感受到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总是可以通过本己的体验来揭示它;最后,它的本质特性是非表象性,即身体活动不需要借助精神表象的中介,而这也是身体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
再次,他在揭示认知科学背后的哲学思想的时候,却没意识到认知概念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本书则认为,如果我们接受现象学的身体理论,那么现有的认知概念必须被重新考虑目前的认知科学在研究认知是什么以及认知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些主题时,主要是在关注精神活动、精神过程具身认知学者们往往说心灵必须是具身的、意识必须是具身的、精神活动必须是具身的实际上,他们的这种提法仍是以心身二元论为基础的现象学的身体理论的目标是彻底抛弃心身二元论,这意味着具身认知的以上提法必须改变、认知概念应被修正在这里,本书抛砖引玉地认为:如果认知科学要揭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本质,就必须关注身体活动和身体过程但是也不能完全转入神经科学层面上的研究,因为现象身体是不能被还原为神经身体的因此,认知科学应该将现象学的身体理论也容纳进其研究领域,至少应将它做为一个专门的解释层次7在第二个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更侧重研究认知科学可以从现象学那汲取什么,以解决认知科学中的疑难问题,另外,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第一人称角度与第三人称角度怎么结合起来,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问题这方面的代表作有:Francisco Varela(1991),力图在认知科学研究中应用现象学还原,并提出了神经现象学的发展方向;Eduard Marbach(1993),指出胡塞尔对意识的研究完全可以帮助认知科学揭开意识之谜;van Gelde(1996)认为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建议了一种动力学的研究范式;论文集Naturalizing Phenomenology(1999)讨论了为了将现象学应用于认知科学研究中,应该怎么将现象学自然化;Shaun Gallagher(2005),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应用到认知科学对认知、意识、身体等等的实证研究当中; 论文集 Interdisziplinäre Perspektiven der Phänomenologie(2006),探讨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相配合的可能和风险;Hubert L. Dreyfus(2007),分析了在人工智能中应用海德格尔思想的工作,并指出这些工作的失败原因是没有真正达到海德格尔思想的要求。
另外,2002年,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杂志创刊,专门发表研究现象学与认知科学关系的论文,这标志着成为该方面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建制化在认知科学界,对现象学长期的敌意在1996年开始消退这一年,人工智能的权威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表了一组评论德雷弗斯的代表作《计算机仍然不能做什么?》的文章;2007年,该杂志又推出专辑,其中第一篇文章是Hubert L. Dreyfus(2007),其他三篇论文则是AI权威们对现象学声音的回应和对AI未来的展望代表作有:Terry W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