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76873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各慢病知识要点).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卫生部和中国记协从2005年起联合推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确定每年选定一个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主题,传播疾病防治知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 在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和2011年主题分别是高血压、癌症、血脂异常、糖尿病、健康体重、吃动平衡及骨质疏松。 “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是一个创举,它广泛调动了新闻记者、专家学者、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传播的积极性,在专家学者和公众之间搭建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在帮助媒体消除报道误区、通俗而准确地传播健康知识方面收到显著成效,并对表现突出的

2、记者、专家学者和参与公众给予奖励,大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 “防治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知识要点一、基本知识1.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近40%。2.我国居民所患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是引发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3.血脂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不同成分。其中,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4.“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脑血栓的“帮凶”。5.血脂异常的防治就是要保持血中较低的“坏”胆固醇和甘油

3、三酯水平,保持较高的“好”胆固醇水平。当前,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降低“坏”胆固醇。6.重点人群(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7.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不仅是预防血脂异常的根本手段,而且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8.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从而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最有效药物。9.降胆固醇治疗要长期坚持。二、基本知识要点1.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近40%。 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4、,每天约8000人,约合每10秒钟1个。每年新发心肌梗死和偏瘫患者分别为50万和200万。2.我国居民所患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是引发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中脑血栓多于冠心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尤其是以往重视不够的高胆固醇。 3.血脂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等不同成分。其中,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统称,包含

5、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磷脂等类脂。 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条件。 “坏”胆固醇危害很大,因为它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破裂,迅速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北京1984-1999年成年人胆固醇水平增加了40mg/dL,而15年间冠心病死亡的增加77%是由胆固醇升高引起的。4.“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脑血栓的“帮凶”

6、。 “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降低2,被称为1=2公式。 “坏”胆固醇升高是脑血栓的“帮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坏”胆固醇每降低10%,偏瘫的发生减少15.6%。5.血脂异常的防治就是要保持血中较低的“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保持较高的“好”胆固醇水平。当前,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降低“坏”胆固醇。 血脂异常治疗是为了防治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和猝死,而“坏”胆固醇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关系最密切,因此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降低“坏”胆固醇至达标。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

7、痛、冠心病或脑血栓+糖尿病的患者:每2-3人中有1个将在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属于极高危患者,“坏”胆固醇应降到2.1mmol/L (80mg/dL)。 糖尿病、脑血栓、高血压+3个危险因素患者:每6-7人中有1个将在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属于高危患者,“坏”胆固醇应降到2.6mmol/L (100mg/dL)。 高血压+任何1个其他危险因素:“坏”胆固醇应降到3.4mmol/L(130mg/dL)。 无以上疾病或危险因素的血脂异常患者:“坏”胆固醇应降到200mg/dL)可加用降甘油三酯药物。如甘油三酯水平超过500mg/dL,应特别关注,以预防急性胰腺炎。增加“好”胆固醇不低于40mg

8、/dL,首选戒烟、减轻体重、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或使用他汀后“好”胆固醇仍低,可加用烟酸、贝特类药物。6.重点人群(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每年检测一次血脂。这些人是已经患有血脂异常的人群和血脂异常的易患人群,因此需要定期检测血脂,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血脂异常,及早干预。7.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不仅是预防血脂异常的根本手段,而且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 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使胆固醇降低7%-9%。 即使正在服用降胆固醇药物,也应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 血脂异常防治饮食指南:l 控制总热量:主食每天4两(女)、6两

9、(男),以全麦面包、燕麦、糙米、土豆、南瓜为佳,少吃点心,不吃油炸食品。l 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肥肉,每天每人烹调用油25克。l 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每周吃2次鱼,用橄榄油或茶籽油代替其他烹调用油。l 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蛋黄每周不超过2个,建议用脱脂奶代替全脂奶。l 每天蔬菜1斤、水果1-2个,适量豆制品。 规律运动一三五七:l 一:每天锻炼一次;l 三:每次至少30分钟;l 五:每周至少运动五次;l 七:运动时心率=170-年龄。 健康生活方式12字诀:不吸烟,管好嘴,迈开腿,好心情。8.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最有效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

10、降低“坏”胆固醇,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好”胆固醇。此外,他汀类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这些都与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有关。近二十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肌梗死和脑血栓最有效的药物。 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减少30%-40%的心肌梗死再发和20%-30%偏瘫的发生,减少30%的死亡。 糖尿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预防30%-40%心肌梗死和偏瘫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可预防30%-40%心肌梗死和20-30%偏瘫的发生。9.降胆固醇治疗要长期坚持。 血脂异

11、常是慢性疾病,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影响持续存在,且逐步加重。大量研究证明,降胆固醇治疗时间越长,预防心肌梗死的益处越大,应长期坚持。 和高血压、糖尿病治疗一样,一旦停药,降胆固醇药物对体内血脂代谢异常的治疗作用消失,“坏”胆固醇就会再次升高,所以应长期坚持服用降胆固醇药物。 他汀是安全高效的降胆固醇药物,引起肝酶升高、肌病等副作用的几率很低,通常为轻度或一过性升高,主要通过定期监测肌酶和肝功等发现和评价。附:心血管健康关键数字l 吸烟 0l 血压 140/90mmHgl 总胆固醇 5.2mmol/L(或LDL-C130mg/dl)l 腰围:90/85cm (男/女)防治糖尿病宣传知识要

12、点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20年中上升了4倍;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糖耐量低减;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二、我国糖尿病以2型为主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大,2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

13、的危险性较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变更严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四、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在重点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及早干预糖调节受损(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五、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体重指数(BMI)28;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

14、40/90mmHg);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mmol/L);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具体目标:使肥胖者BMI控制在24或以下;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kcal;限制摄入高能量食物,禁止含糖饮料;限制红肉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每周至少5天。七、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减肥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降糖治疗包括采用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每位糖

15、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膳食中热量来源:脂肪低于30%,碳水化合物55%-60%,蛋白质15%-20%,或0.8-1.2g/kg体重/天;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运动要因人而异,注意运动保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最重要的评估指标。血糖自我监测适合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应由医生和护士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糖尿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