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76737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与融合的道路 安徽大学高教研究室众所周知,科学教育主要指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解决的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问题,而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和社会的改造和发展问题。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应该既注重科学教育,又充分发展人文教育,达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和谐。但是,重理轻文、文理分离现象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顽症。具体表现为“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也就是重教学生做事、轻教学生做人,造成了人文教育的衰落。稍加分

2、析,我们便会发现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缘何分离。首先,从民族心理状况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强的功利色彩和工具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而科学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人文教育不像科学教育那样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所以往往被认为是空谈,这就造成了人文教育的旁落。其次,从高等教育的基础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文理分班,其实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偏科,更严重的是无形中向学生灌输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文理分班的做法在中学教育中根深蒂固,

3、解决起来很不容易,这种教育模式便影响到以中学教育为基础的高校教育。第三,从高等教育自身历史来看,大学教育长期分科过细,课程内容过分单一。建国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文、理、工、农、医分科甚至分校,单一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思维单调的弊病。而分科式专门教育模式难以突破各科之间缺乏互动与整合;本应相辅相成的文、理知识在高校教育中被人为地割裂为互不相干的两块。上述原因导致了我国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现状,这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首先,从大学的使命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召开

4、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起步晚,学校教育还必须承担起相当一部分本应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承担的职责。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则承担着解决学生知识、能力、道德和人格等诸方面发展问题的责任。也就是说,高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极其重要的内涵。两者的融合能培养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正确的人生追求、优秀的思维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其

5、次,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由人文精神来指导。科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财富与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数十年的冷战、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一系列恐怖事件而金融欺诈、盗用版权、抄袭科研成果之类高科技犯罪行为更是层出不穷,更应引起教育界关注的是,科技的发展诱发了一系列精神危机:亲情淡漠、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生活条件与生存质量、物质环境与生命心境之间反差鲜明这一切导致人性被异化、主体价值消失。K雅斯贝尔斯认为,今天的人已经丧失了人自身,一切都在逐渐变成机器的功能;技术成为现代的主导因素,它摧毁了几千年的精神状态和历史传统。因此,为了拯救人类就必须清醒地对待科技,这就要求科学教

6、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求用博大的人文精神来引导科学教育,使科技真正的人类服务。同时,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创新”的。具体而言,科学的目标是求真,而人文的目标是求善,然而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所以科学需要人文来导向;人文也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因此人文需要科学奠基。当然,过分重视人文教育会忽视甚至排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以致阻碍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最终导致国力衰微。中国的近代史就是最好的说明。但目前中国的教育似乎已经矫枉过正:文理分离有之,重理轻文有之,却少有重文轻理现象,所以这里不再赘述。综上所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两者的融合何以可

7、能呢?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作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核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高层次上是统一、融合的。人文精神承认并尊重客观实际,提炼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揭示客观实际的规律,而这些也是科学精神的内容,科学精神中则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人文精神,比如公平、竞争、效益、自由、民主、严谨、求实等,于是便与人文精神有了相通之处。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高考改革正在进行中,高中教育也在逐渐打破文理分班;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有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近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使一些有条件的学科更加综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8、因此两大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不断涌现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交叉学科。四、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有人以为两者的融合只需要加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教学便能实现;有人则认为办成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便能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方面达到自然融合,陷入了综合大学天然融合论。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须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上,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以及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中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并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理念。打破文理分班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应在高校教育中创造

9、充分的条件,让文科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让理科生学习文化素质课程,提高文化素养。关键是要提升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高度来理解。同时,要将分割过细的学科按照其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综合,努力实现文理两大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融,并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建立起融合的理念。最后,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社会应该抛弃浮躁的风气,克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给高校提供一个宽松平和的空间来进行教育改革。并且应给予文科生充分的重视,让他们学有所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姓名:陈钦华单位:资源环境学院摘 要:国际竞争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当今中国大学生教育改革中强调

10、要加强素质教育,究其本义就是指加强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对历史、传统、人类、社会、科技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的入手,论述了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师本位”与“生本位”并重的观点,指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民族人文精神的延续,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而且是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使然,这就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宽厚的文化基础,使得过去较窄的专业、专才教育向通识、通才教育的轨道发展。力求以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实践中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感召和内化。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

11、性、完善人格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人文精神,高技术水平与高人文素养的平衡是21世纪社会的特征之一。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的主要源头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担负着对未来建设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过去过于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分科教育,突出专业课教学,致使知识接受与精神培养脱节,人文精神的失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目的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 、能力、观念、性能、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

12、修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简言之,就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或人文素质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情精粹和阅历经验,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正确地培养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问题1。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荣庭在北大发表演讲时说的,“最佳教育不仅应当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通俗而言,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热爱生活、关

13、注人类发展、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关于“师本位”与“生本位”1、素质教育“师本位”所谓素质教育“师本位”是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位哲人说过:“说服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真理,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人文精神的培养单靠说教是不行的,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卢梭也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可见,教师不仅仅是在做传授知识

14、、培养能力的工作,而且是在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生活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教师抓起,教师坚定的思想立场和敬业态度,教师广泛而丰富的认知兴趣,教师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以及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进取、发奋努力的无声召唤。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他完善的道德人格和爱的言行,把人生理想与真理追求,人生观与价值观,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的正确观念,以及实事求是,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工作

15、作风,积极健康的情感影响学生,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陶冶,对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2、素质教育“生本位”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即素质教育“生本位”。其基本表现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既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按照教育人本论的观念看待教育,那么教育的实质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怎样发挥当代高校的教育功能,成功实施成“人”教育,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主体论是

16、教育人本论的具体化反映。“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人”就是学生,即是说整个教育活动中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所以说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服务者,是客体。 3、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师本位”与“生本位”并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受到我国各大学前所未有的重视。江泽民同志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西南联大的常委梅贻琦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一刻也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师本位”与“生本位”并重。因此,高校应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