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75873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味:【潮州菜里的乡愁】消失的菜篮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日传出有“商贩卖菜送塑料袋可被罚1万元”的新政策,让我想起了塑料袋流通以前的日子。塑料袋之前,买菜都用什么东西装呢?今天就来谈一谈旧时潮汕人买菜时使用的各种包装容器。 潮汕人买菜不说“去买菜”,而说“去上市”,听上去派头十足,外地人不知道还以为阿老姆家里有个大公司要上市呢。家庭主妇喜欢结伴上市,三三两两,一人拎一个竹篮子,叫做“市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菜篮子了,买回来的鱼肉菜都往里搁。竹篮子相对笨拙,后来逐渐被塑料市篮、网袋取代,再后来就是现在的手推车市篮了。大凡菜市场卖的,菜篮子都能装,所以后来许多媒体文书都用“菜篮子”来借代肉菜市场的行情。 以前卖菜,叶菜只用稻草捆,不用袋装。瓜类、

2、块茎类菜蔬则放秤盘里称好,直接放入市篮,无需用到塑料袋。现在的有机蔬菜,塑料盒加保鲜纸包装,其成本必然高于塑料袋,价格昂贵,也不环保,唯一可取的是农药化肥用得少。不少有机蔬菜都是大棚菜、反季节菜,这种蔬菜在传统的潮汕人眼里是很受鄙视的。中国人种菜讲究精耕细作,什么季节种什么菜是老祖宗上千年的经验,那是季节气候、日照时长、土壤状况、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和菜种秉性的完美结合,唯有顺应自然才能吃到蔬菜最本真的味道,高科技种出来固然方便,但那个味道终究还是有差异。每每在超市里见到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有机蔬菜,我都在心里暗骂:“有机有机,有恁姨块J”。 除了青菜,买鱼买肉也是整条整块用稻草穿着拎,鸡、鸭、

3、鹅也是整只活的拎,鱼虾、螺蚬、薄壳等细碎潮湿的东西,就直接搁菜篮子里。那么就有这样的问题了,猪肉不能切碎了再拿走?只买半条鱼怎么办?生鸡肉和鱼混在一起?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了,那时候人穷,尤其是乡村人家,不是谁家都能天天上市大鱼大肉的,更多的是吃自己田里的收成,至多是自己捕捞溪河螺蚬或浅海鱼虾贝类。故而当时的菜市场还是集市模式,平时买菜的人不多,只有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老爷生时候才热闹一些。所以当时肉菜市场的分工和服务还远远没有现在细致周到。 纸筒应该是塑料袋前使用得最多的包装工具,适合盛放琐碎的干货食品,旧报纸或者牛皮纸,用浆糊糊成三角形,买杂咸、买薄壳米、买乌糖、买零食都用纸筒。油炸

4、类食品如屐桃包(也叫猪脚圈)、油堆、油条等也会用到纸筒。小时候还有学生暑假帮人家糊纸筒的,大概糊十个能挣一分钱吧。 最有意思的是买豆干(潮汕人对豆腐的叫法),如此软绵绵一捏就碎的东西,如果没有袋子或盘子可怎么拿?好在劳动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卖豆腐的剥下竹节上的竹壳洗净,切好的豆腐就放在上面,天然环保,不过你要小心翼翼,一路扶着回家。搁盘子里,渗去水分后,蘸普宁豆酱或豉油吃。 不独豆干,当时一些直接食用的熟食,比如鹅肉也是用竹壳装,不过我记得更多的是自己带盘碗去买。斫鹅肉时奴仔(小朋友)最积极,拿着盘子屁颠屁颠地跑到鹅肉铺,买了鹅肉,淋上鹅卤撒上芫荽,香喷喷地往回走,没准路上还偷吃一块,这时候路

5、边的叔叔阿姨就会来调戏你,“阿弟啊,你个盘漏,快翻过来看看”,你要是上当翻过来,盘子打碎不说,鹅肉也掉一地没法吃,许时“风琴断线,屎桶咔破”,还要被他们指着你哈哈大笑。 “打酱油”一词在网络上流行了好几年了,但真正打酱油的人却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酱油都是做好瓶装的,用完了扔掉再买一瓶就是。潮汕人把酱油叫豉油,从前卖豉油多是散装的,落巷吆喝“初汤豉油来卖,豆酱来卖”,听到吆喝了就拎个酱油瓶出来,卖酱油的把漏斗插上,用带柄的竹筒一筒一筒倒,如果不打烂的话,一个玻璃樽可以用上一百年。除了酱油,初汤(鱼露)、豆酱、酒、醋等大致都是重复使用旧玻璃樽。 那时候还没有饭盒、塑料杯子什么事。买汤汁类熟食如粿条

6、、豆浆等,则会自带提锅;买凉水可用口壶;买豆腐(潮汕人对豆腐花叫法)、草粿就直接用碗、盆一来卫生干净,二来环保低碳。 中秋做地豆方买麦纱(麦芽糖),拿个锅或盆去装,麦纱这种粘稠类的东西,本以为会用勺子舀来装,其实不然,老板用两根木棍子缠绕着粘起来装,比勺子反而要快。也有散装当零食卖的,拿竹签搅起来吃。 市场上卖的水果类如荔枝、龙眼用绳子捆绑,香蕉也是绳子穿着,至于桃、李、苹果、梨等无法捆绑的,有些商贩会备有旧袋子,不过最好也是要自带篮子装,林檎则用小竹笼装。不过在80年代前,买水果吃还是奢侈的事,多数吃的是自家果园或者门前种植的果树,再者是亲友互相赠送。 90年代以来,伴随着潮汕地区塑料业的发

7、展,塑料袋肆虐蔓延,迅速占领了菜市场,进而一统天下。于是我们的食物离聚乙烯越来越近,离自然越来越远。20年来人类因为塑料产生的垃圾,恐怕不比过去一个世纪少。好在如今觉醒了,发现塑料袋的危害了,20年养成的坏习惯却难以一下改回来。菜篮子越来越少,已经成为一个抽象的名词,环保袋却越来越多,不过环保袋也不见得真的环保,更多的是商家的噱头。商业的发达挟持着人类的资源和价值观,商家一边打着环保的幌子,一边制造各种花样百出层出不穷的不必要的包装,只要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他们才不在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呢。作为普通消费者,塑料袋能少用就少用一个吧,过去自然朴素拎着“菜篮子”的“去上市”的市井景象固然不能重现,未来健康低碳的饮食生活习惯还是可以靠我们自己一点点坚持去争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