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75869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与积极互动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焦点,我们通过确立常态、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行机制,通过校本开发,以多样化的有机整合方式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积极互动,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探究,理清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了整合与互动的目标。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 整合 互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它

2、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自我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品质?是新课程中必须关注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一门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课程,它和学科课程不一样,和课外活动又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很好地开设这门课程?这也是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去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理念,对每一个老师、每一个研究者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实践、交流、思考、反思逐步澄清我们的认识,形成对新课程的基本的理解,对于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

3、常有益的。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许多学校、老师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目前尚无形成比较清晰、系统、有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的教学理念和操作策略。我校自2001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多项成果,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也进行了长期实验研究,通过反复实验,总结提升,形成了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基本认识,在全国范围内被理论界与实践界普遍认可。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积极互动的实施策略(一)确立常态、有效的综合实

4、践活动课程运行机制学校任何一门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确立课程运行的机制,一种保障机制,即要有学校层面的课程文本。我校在2001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初,就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在之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使之日趋完善。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行机制,综合实践课程运行进入了常态、有效轨道。附1. 十三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定位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小学3-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标,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的常态化、有效性的实施状况,直接反映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效。 综合实践活动是经验性取向的课程、实践性的课程、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发展所必须的一门课程,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一门课程,是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需要的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彰显学校文化和特色和都具有重要意义。二、课程目标1.丰富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体验;2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3.发展问题意识,尝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4.引导学生

6、主动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三、课程结构观察 观察初一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设计制作 社会问题研究观察 观察初二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自然问题研究 技术实践四、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实施常态化教学。五、课程评价1.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2.主题活动评价与常态教学评价相结合。3.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4.客观性量化评价与主观性描述评价相结合。六、制度保障1.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保证每周最少二课时。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指导教

7、师团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发与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着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 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达不到良以上,不具有参评优秀学生的资格。5.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重要内容。6.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室,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提供平台。(二)坚持校本开发,以多样化的有机整合方式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积极互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校本实施的一门课程。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运用校本开发的技术和理念,

8、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跟背景、地方差异、已有的地方的资源等等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整合方式多样化,着力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是基于经过多年教学实验,独立开发研制而成,其核心内容就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1. 开设观察课,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积极互动我校自主开发的观察课,从观察过程、观察技巧、机敏度、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引导学生把观察课所学、所得、所悟向学科课程学习迁移,通过学科课程学习中独立的观察活动进一步提升观察力,进而提升学科学习能力,提高学科学习水平。学生

9、作文能力差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学的顽疾,令语文老师苦恼!布置给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等作业,学生要么写不出来,要么东拼西凑一堆华丽的辞藻,要么随便写几句应付老师,并且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逻辑、缺少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生活的积累,思维能力差,表达能力差。在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然观察、社会观察、技术观察、生活观察等专题学习活动,按照事物发生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结构顺序、同时性顺序,运用总揽全局、局部解剖、围绕核心、多感官配合等方法进行独立观察,每次观察都特别强调观察目的与任务、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与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对观察现象的分析推理、观察中的感想等,

10、并要求学生每周按照老师规定的格式提交一份完整的观察记录,从而,使学生的每一次观察活动都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经过长期的训练,我校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观察记录言之有物、条理清晰、思维活跃,既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又培养了观察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促进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我校2004级学生在观察记录的感悟中写到:“冬天写观察记录就是爽,冻得连笔都拿不住了,但还是写出来了,我又克服了一个难题,我很高兴!以前冬天我从不出手写作业”、“从小到大,我最不爱写作文,每次写作文都是老师逼着才写的,每次写作文都不超过50个字,写观察记录就不一样了,观察什么就写什么,也很有意思!”生物学科使

11、用新课程教材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观察内容,并且许多实验观察都是新增加的,比起知识的传授来,实验技能特别是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达成的,但却是新课标所要求的,生物老师感到了很大的教学压力。生物学科新课程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学,观察法是生物学科学习与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仅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学科教材中就设置了20多个观察实验活动。但是,生物学科教材中却并没有涉及观察的程序、观察的方法、如何进行观察记录等方法性知识,由于课时紧张,生物老师在教学时很难时间深入、具体讲解这些方法性知识,课下,也很难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从容的观察,为此,生物老师又很苦恼。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察课

12、,有效地解决了生物老师的苦恼:在综合实践活动自然观察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事物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科知识展开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弥补了现实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缺憾,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物学科教学活动。我校生物学科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的规范指导和组织的观察活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整体的观察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2.通过课题研究类主题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积极互动我校自主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问题研究课和社会问题研究课,把各个学科新课程课标中要求的、

13、教材中设置的,然而现实中老师们无暇或无能力实施的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统一规划,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科教师为辅导,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分类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全国新课程推进普遍出现的各个学科教材中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实的问题。如社会问题研究课,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从社会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也可以选择语文、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的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作为研究内容;自然问题研究课,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在自然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也可以从数学、

14、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等作为研究课题。不论学生以哪种方式选题,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后,都要按照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一规定的程序,完整经历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学习活动。附2:十三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实施程序准备阶段观察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界定问题、分解问题、找出疑难问题、找出关键问题) 判断与决策(分析做事成功的条件、判断能否完成研究) 选择方法(根据目标、主客观条件选择方法) 制定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实验研究初步的交流总结阶段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数据描述数据 分析资料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形成研究成果 成果

15、展示与交流研讨 总结、评价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整合,开展了数学建模探究活动,参与活动的数学老师感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希望,它的理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如果能将综合实践课的理念引入数学教学中,将部分数学内容搞成开放形数学,学习数学就变成做数学,实验数学,有句话说的好: 数学知识的真正掌握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 。数学建模正好是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学和用的统一,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好体现,那么 我们的学生数学的应用的意识就会加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单一手工计算将不再是重点了,数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必将拓宽,提出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明确的数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