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75757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转移的条件及动因产业转移带来的就业机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产业转移的条件和动因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工业化发展初期,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要素禀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优越条件,工业获得先行发展的机会。并且由于技术、资本以及实际需求等限制条件,纺织、食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先发展起来。随着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产品实际市场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地区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开始发展工业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石油、电力、钢铁、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该地区原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劳动密

2、集型产业,由于产品需求仍然存在或者其他地区对该产品的需求(或潜在需求),所以需要转移到其他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继续生产,而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地区则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然后,随着产业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区域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同时,随着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发达地区再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将原有主导产业转移到有条件承接的地区。这样,无论产业转移的转出地还是承接地都能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和动力机制。1产业转移发生的

3、基本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从产业转移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产业演进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十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 (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二是

4、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产业转移总是向着产业转移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而生产要素流动的自由程度通常取决于经济制度和国家政策。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自20世纪以来相继加大对外开放,减少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三是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

5、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转移能否发生,以及将从哪个区域向哪个区域转移,将取决于区域间的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才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四是产业竞争。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即形成所谓的“重合产业”,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综上所

6、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2产业转移发生的动力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内在动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外在动力,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和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第一,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产业转移地区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相异

7、,这些差异决定了区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具体而言,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情况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要素拥有者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同时,随着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区域内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产业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同时,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

8、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第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由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第三,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较

9、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比较优势更强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并且,由于同一地区产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生产要素供给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因此,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压力和动力。第四,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对于某

10、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比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升级,低级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而同类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却在不断扩张。这样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这些生产低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空间上的转移。综上所述,当存在产业转移的条件时,产业转移的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3如何抓住就业机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这些趋势性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大学生仍需要针对这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做出各方面的调整,以便能够

11、抓住产业转移新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首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年大学生应抛弃“天之骄子”的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专业才能的各种就业岗位,而不是紧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传统岗位。其次,随着国外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然迎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吸纳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青年大学生应认清这一产业转移趋势,积极选择到中西部能发挥自己专业才能和创造力的广阔地区就业,而不是挤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密集型国际产业

12、转移新趋势,以及中国东部沿海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都需要技术和管理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而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强的人才加盟。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便在这次科技创新大潮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国大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创业舞台。青年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依靠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积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变“找饭碗”为“造饭碗”,以创业促就业,并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