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174143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径流与径流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中国地表径流基本概况 1. 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水亦称陆地水,包括河流、冰川、湖泊和沼泽4种水体。中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5万多条,河川径流总量27115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中国冰川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为29640亿立方米,年融水量约达504.6亿立方米。这些冰川分布在许多江河源头,冰川融水为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对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补给影响尤大。 中国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余个(不包括时令湖),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个。中国湖泊分布很不均匀,以青藏高原

2、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形成中国两大稠密湖区。此外,近40年来,兴建了许多人工湖泊,各种类型的水库达8.6万多座。中国沼泽分布很广,仅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类面积即达11万余平方公里,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沼泽最集中的两个区域。以下仅就地表水中的河流情况进行阐述。 2.河流流域和水系 中国河流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为流入封闭的湖沼或消失于沙漠,不与海洋沟通的内流流域。划分中国内外流域的主要分水界为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向西直抵国界。这一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或50毫米

3、年径流深度等值线相当。此线以东,除小面积的内陆区外,全属外流流域。此线以西地区中,除额尔齐斯河外,全属内流流域。 在中国外流流域中,太平洋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7。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中国主要的大河,如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均属这一流域,它们分别注入鄂霍次克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印度洋流域的面积居第2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南部和西南一角。属于这一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这些河流的下游已出国境,流经南亚各国并分别注入安达曼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5, 偏处于中国西北

4、一隅。属于这一流域的只有额尔齐斯河,为鄂毕河源流之一,流经俄罗斯而注入喀拉海。 3.中国外流、内流流域面积中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河流多而长,常形成庞大水系,河网密度一般都超过0.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网密度最大的为长江三角洲(达6.46.7公里平方公里)。杭嘉湖平原甚至达12.7公里平方公里。中国西北地区和藏北高原(羌塘高原)内流流域内,河流少而小,且多单独流入盆地,缺乏统一的大水系。河网密度一般均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在降水和径流都较丰富的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一带河网密度方超过0.5公里平方公里。4.中国流域流水系的干流发源地 1)外流流域 第一地带:青藏高原的东、

5、南边缘;发源于这地带的河流均为源远流长的巨大江河, 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不仅为中国的巨川,亦为世界著名河流。第二地带:大兴安岭冀晋山地豫西山地云贵高原连线地区;发源于第2地带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西江(见珠江)等,除黑龙江外,就长度和水量而言,都不及发源于第1地带的河流第三地带:长白山地山东丘陵东南沿海山地连线地区。 发源于第3地带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沂河、沭河、钱塘江、闽江、韩江等。这些河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都远较上两地带的河流为小,然而水量都较丰富。 2)内流流域 中国内流水系均发育于封闭盆地内,大致可分为内蒙古、甘新、柴达木、藏北等4地区。 其

6、中甘新地区的塔里木河、伊犁河、黑河、 石羊河等较其他3地区的河流为长。二、 径流形成原因分析 一)影响径流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 1)气候 影响径流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降水,它是径流产生的主要源泉。我国大部分地 区的水汽来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西南部分地区的水汽则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此外,在我国的西北还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这几种水汽构成了我国境内年降水分布的三个显著特点是:1.东南多雨,西北干旱;降雨量大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山区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这些特点决定了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是:台湾位于我国的最东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局地可达5000

7、mm,属于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海南岛、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降水量在1600-2000mm。一些山地迎风坡可达2500mm。江南丘陵降水量在1200-1600mm,迎风山坡最多可达1800以上。长江中下游北岸,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降水量在1000mm左右,但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山地,由于地势骤然抬高,降水增多。汉江流域、淮河流域降水量在700-1000mm.华北及东北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降水量在400-700mm,其中长白山地可增至1200mm,是我国北方降水最多的地方。黄土高原为300-600mm,东北的西部降水量已减至300-400mm,由此往西,降水逐渐减少,值新疆东南部及柴达木盆地则不足25m

8、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由此再往西向北,年降水又有所增加,至伊犁河谷已达300mm,至于天山、祁连山等山地远比四周盆地和谷地为高,一般在200-400mm,阿尔泰山最高可达800mm.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因此云南西部和西藏南部地区降水量相当丰富,一般在1500-2000mm,局部达3000mm以上。在气候因素中,蒸发决定了径流的损耗,蒸发量的总趋势是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的。东南沿海以及藏东南降雨量多,是径流量大值区 2)下垫面 a.地形地形可改变径流形成的强度和历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开,山地纵横交错,各种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在大地势控制下河流流向一般自西向东

9、。 地势越高,对气流动力抬升作用越有利。如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而且地形坡度越大,流域产流越快。台湾山地走向与东南气流走向吻合度高,是径流大值区,盆地、洼地阻止水汽进入,是径流小值区。 b.土壤和地质 地表组成物质及土壤类型影响下渗率。中国南部的山区,由于气候的关系,常有深厚的残积屠存层,渗透力很强,水分下渗后部分被吸收到地下,部分蒸发重新上升,因此足以减少地表径流量。而北方的山地与此相反,在雨季往往易形成较多径流,甚至爆发山洪。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表覆盖物颗粒细,渗透弱,降水易于形成径流;而在其以北地区,覆盖物多砂石、黄土等,渗透强,地表径流比其他降水量相等地区少得多。在西南地区有大片岩溶

10、地貌,地表水大量下渗,地表径流急剧减少。东北北部及青藏高原还有永冻层及岛状冻土存在,形成不透水层,阻止下渗,使径流增加。 c.植被覆盖度 植被对降水有截流作用,降低径流形成速度并起调蓄作用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有修建水库,引水灌溉等工程措施,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及坡地改梯田、旱地改水田,浅耕变深耕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增加了蒸发损失,减少了地表径流。 二)径流的表示方法 1. 径流深: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m3)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km2)所得的值。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mm)。 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径流深与降雨深的比值,反

11、映了流域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比率,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降水径流的影响。 3.径流模数:是单位流域面积上单位时间所产生的径流量。单位立方米/秒*平方千米。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计算公式为:M=Q1000/F 式中,Q为流量(立方米/秒),可以是瞬时流量,也可以是某时段的平均流量;F为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单位应是升/秒*平方千米 还可以按照降雨量与径流系数确定,计算公式为:M=1000000P 其中为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P为降雨量,(注意单位:P的单位为mm) 4.流

12、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是立方米/秒 5径流总量: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是立方米 三.径流的分布规律 一)年径流的带性分布规律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6.19x10“亿米”,其朴有44%转化为河川径流量;全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2.71又10“亿米”,平均径流深约4-8毫米。全国年径流深的地带性分布大体可以5、50、200-300、800毫米等值线,划分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贫水带。 (一)丰水带 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年径流深大于800mm。分界线北起浙江叮明山、天目山,安徽黄山、九华山,南至广叮十万大山,包括东南

13、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台湾省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大致相当于亚热地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与季雨林地带.台湾的东北和西藏的东南的局部地区,径流深最大值为5000mm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二)多水带 年降雨量在800-1600mm,年径流深在200-900毫米之间。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径流深部分山地可达1000一2000毫米,如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达12001600毫米以上,湘西北山地达12001400毫米。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40.6,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可达0.8以上.本带大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气候类型,西藏东南部

14、属高原南缘湿润气候,为季风落叶、常绿阔叶林气候带。农作物大部地区可麦稻二季或杂、稻、稻三季,为我国主要农业区之一。 (三)过渡带 本带地处多水带与少水带之间,正处于我国气候分界线淮河、秦岭一线的两侧,其西部则从秦岭的西延段向西南经玉树至拉萨,直抵喜马拉雅山北麓;东部包括山东半岛及东北部山地。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大部在200300毫米之间,部分山地可达400-600毫米。径流系数0.2-0.3,山地超过0.4。由于本带的过渡性质,南北分布较窄,其北部处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径流深急剧减小。气候分区上介于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的交界地区,为季风落叶阔叶林气候。农作物厂,稻麦混作或南稻北

15、麦的过渡其供水条件亦川南向北呈现明显的不足. (四)少水带 年降水量在200-400mm,年径流深在50-200毫米之间,包括松嫩平原一部分,大兴安岭、三江平原、辽河下游、华北平原大部,淮河流域北部、燕山太行山地、青藏高长中段及我国西部诸山地。在平原地区,年径沉深大部为50-100毫米,山地一般为100-200毫米,部分高山地可达200-7()0毫米。年径流系数平原地区0.1左右,山地0.20.4,西部高山区较大。此带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由于工农业用水的增加,除东北北部地区外,辽河下游、黄淮海平原、山西等地区水资源短缺越趋严重。 (五)贫水带年径流量小于200mm,年径流深在550毫米之间,包括松辽平原中部辽河上游地区,内蒙古高原南缘,黄土高原大部,以及新疆南部部分山地,藏北羌糖高原。本带内平原地区年径流深一般为5-25毫米,黄土高原1050毫米,部分山地可达50100毫米。年径流系数一般为0.05-0.1,不少地区小于0.05,山地略高。对于西部地区,此带正处在高山区和山麓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带内,一般为一条很窄的低山丘陵地带。本带内,自产水资源十分贫乏,在它的西部边缘一带,尚处在风沙线上,沙漠化程度也愈来愈严重。广阔的黄土高原丘陵严重缺水,不少地区年径流深只有1025毫米,由于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