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社会化.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1736019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的社会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的社会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的社会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的社会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的社会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的社会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社会化.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什么是幼儿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3-4岁时幼儿词汇量快速大战的时期。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儿运用词汇的能力了,收到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词汇。反之,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用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幼儿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映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4种)(

2、一)适合的表达方式(二)连贯的复述能力(三)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1.重复。儿童重复或小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子仅仅是因为他高兴这样做。2.独白。儿童大声的对自己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3.集体独白。当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大声的自说自话,但其他儿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其表现形式有四种:1.适应性告知。儿童力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而不是讲给自己听,也就是传递自己的意思。如“这边不能过去的”2.批评和嘲笑。儿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如“我的这本书比你的好看”3.命令、请求和威胁。这类语言

3、在儿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4.问题与回答。儿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大多要别人答复,儿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大约到6 、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度(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12岁儿童语言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一、婴儿与他人当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时,则标志着儿童社会认知的开端。二、依恋的发展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一)什么是依恋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安思沃

4、斯利用实验室实验,发现儿童的依恋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不安全依恋。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婴儿为什么形成不同类型的依恋呢?通常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婴儿的气质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婴儿对于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养育方式。安全型依恋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经常关注孩子的反映和需求,并且能够给予恰当的满足。 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他们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

5、没有一定的主见,养育方式往往会自相矛盾。 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映迟钝;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婴儿早期的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 其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婴儿早期的气质特点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三、依恋的作用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婴儿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他们会主动承担起社会和认知方面的任务,在各种社交场合可能成为领导者或受到欢迎的人,而且面对失败时能够跌倒爬起,坚忍不拔,行为问题相对

6、较少。而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在面对挑战任务时容易受挫折,甚至迅速退缩,他们会被情绪所左右,一旦失败就会崩溃。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他们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不是还会爆发攻击性行为。,早期依恋的性质对儿童后来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什么是同伴?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再交往,过程中建立和

7、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发展社会认知(二)满足情感需要(三)培养积极个性 二、同伴交往的特点(一)婴儿期(二)幼儿期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游戏是幼儿时期同伴交往的最主要方式。“性别分离”就是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早在23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这可能与游戏的共同兴趣和交往行为特点、普遍能力的一致性有关。三、幼儿交往的策略(一)有关幼儿交往策略的研究五种策略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为:给予、顺从、支配、叛逆。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一)行为特征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二)认知能力(三)身体吸引力(四)成人的鼓励一是孩子

8、们的居住地相隔较远,或是被高层楼房包围着,他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很少,二是一种早期教育的误区,即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太多,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尽情的玩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调整成人的观念与行为,积极鼓励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可能带来的影响。 五、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一)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对于那些因为有攻击性行为而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教师需要教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小组扮演等活动和阅读一些相关的儿童读物,都会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对于那些害羞和孤僻的儿童,可以引导他们与更小的儿童提前活动,从而增强,其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

9、往能力。 (二)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下,方式来提高儿童游戏的参与度;(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2)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与游戏中去,(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三)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帮助被忽略型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积极和适当地对待同伴的参与,接纳他人的加入,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实际的过程中去操练这些策略,形成愉悦的、融洽的交往氛围,培育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对同伴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教师在幼儿园的

10、一日活动中应当注意引导幼儿,比如说话礼貌,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轮流做事(玩)、共享一些东西,以及互相帮助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儿童,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亲身示范,以示榜样,对幼儿有效交往行为的培养始终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节幼儿道德的发展一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道德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皮亚杰的理论第一阶段(36岁) 前道德判断阶段。第二阶段(69岁) 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911岁) 自律道德阶段(二)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二级水平:习俗道德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二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幼儿的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的特点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家庭及其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三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情感移情作用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