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73219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物理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物理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速的测量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声速仪验原由波动理论可知,波速与波长、频率有如下关系:V二入f,只要知道频率和 波长就可以求出波速。本实验通过低频信号发生器控制换能器,信号发生器的输 出频率就是声波频率。声波的波长用驻波法(共振干涉法)和行波法(相位比较 法)测量。(1)驻波法测波长 由声源发出的平面波经前方的平面反射后,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它们波动 方程分别是:y1二Acos2n( ft-x/入)y2二Acos2n( ft+x/入+n)叠加后合成波为:y= ( 2Acos2nx/入)cos2nft各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对应的位置:x二土 n入/2 n=0,1,2,3. 各点振幅最小,称为波节

2、,对应的位置:x= 土 (2n + 1)入/4 n=0,1,2. 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的位置即可得波长。(2)相位比较法测波长从换能器S1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接收器S2,所以在同一时刻S1与S2处的 波有一相位差:申=2nx/入,其中是波长,x为S1和S2之间距离。因为x改变 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就改变 2。利用李萨如图形就可以测得超声波的波长。3、实验数据记录(1)相位法测波长和声速: 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Hz): 35100内容12345678910移动的43.448.353.158.062.867.677.477.282.186.9位置增9170210513加Xn(mm)移动

3、的 位置减 小Xn(mm)43.4748.2953.1557.9662.7867.5977.3677.2382.0986.91平均值43.448.353.157.962.867.672.377.282.186.9Xn8068008402(mm)2) 驻波法测波长和声速 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Hz): 35200内容12345678910移动的53.057.862.567.472.277.081.886.791.496.2位置增 加Xn2080422264(mm)移动的53.057.762.667.372.277.081.886.791.496.2位置减小Xn0808440086(mm)平均

4、值53.057.762.567.372.277.081.886.791.496.2Xn1999431175(mm)(1)相位比较法测波长与声速: 利用逐差法处理平均值,计算,波长大小入(mm )=964 利用声速计算公式v二入f,计算出声速v( m/s ) =338.4 (2)驻波比较法测波长与声速: 利用逐差法处理平均值,计算,波长大小入(mm )=962 利用声速计算公式v二入f,计算出声速v( m/s )=338625、分析、讨论、体会及思考问题(1) 为什么要在谐振频率条件下进行声速测量?如何判断测量系统处于谐振状 态: 谐振时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频率均达到最高;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仅仅改

5、变信号 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观察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幅度,出现极大值时对应的频率就 是谐振频率。(2) 用驻波法或相位比较法调不出应有波形怎么办: 此时可能是连接导线断路或接头接触不好,应用万用电表欧姆档对每根导线进行 检查,确保每根导线无断裂,各个接头接触良好。(3) 用“驻波共振法”测波长时,如何调出示波器上正弦波形? 示波器“Y轴衰减”旋钮应置于较小数值档。 移动接收器S2时,荧光屏上宽带的宽度应变化。如不变,可交换输入到示波 器的两接线柱位置,或交换输入到发射器S1的两接线柱位置。 调节扫描频率即可调出正弦波。(4) 用“相位比较法”测波长时,如何调出椭圆或直线? 接收器S2接收到的信号应

6、从示波器“X输入”端输入,发射器S1信号应输 入到示波器“Y轴输入”端,且“Y轴衰减”旋钮应置于较大数值档。 如果还不能出现椭圆或直线,可交换S1或S2两接线柱位置。(5 )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改变S1、S2间距离时,压电换能器S1和S2两表面 应保持互相平行且正对?不平行会产生什么问题:只有当S1、S2表面保持互相平行且正对时,S1S2间才可能形成驻波,才会出 现波腹和波节,S2表面才会出现声压极大值,屏幕上才会出现正弦波振幅发生 变化,由此可测超声声波波长。如果S1、S2表面不平行,则S1、S2间形不成 驻波,屏幕上正弦波振幅不会发生变化,就不能用驻波共振法测波长,故实验中 必须使S1、S2表面平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