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72976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比较很多学生的家长常常问:多大的孩子送去留学好?外国的基础教育是否弱一些?实际上,关于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这个问题也成为有留学意向群体的一个关注点。多了解信息,多做比较,看看那种方式更适合每个个体。中国一再强调自己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美国的基础教育被批评得“一塌糊涂”,称为“世界最差的”。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却培养出了物理、化学领域的诸多大师级人物,囊括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几乎2/3的奖项?中国的中学生每年能够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各项奖项,但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却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中

2、国的孩子在起点领先却在终点落后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式。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西方的教育结果也存在巨大的差异。综观中美教育的不同,不难找出原因。中国教育忽视了创造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一 中西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差异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 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

3、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美国的家长从不帮助孩子辅导功课,他们认为:如果家长是老师,那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他们也不会让孩子牺牲周末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中国的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教育价值观。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

4、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这种传授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我国学校和家庭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 自治式教育是西方国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西方国家首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人,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其次是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

5、励、启发和诱导;第三是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作的事,并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全面教育观与个性教育观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其“科教兴国战略”部分中,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于是,到此为止,“素质教育”终于从一种行政性的号召,转变为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意志,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6、展的人。这个方针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学全过程,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标。但是,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讲,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方针还相当困难。 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国家强调个性发展。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西方国家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西方国家认为,个性发展是从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特殊存在方式和个体的内在自我目的,培养有个行的人,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需要。 “英才”教育观与“通才”教育观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片

7、面追求升学率的单轨道上跑,多是由于大学生比率低,沿袭苏联教育模式,按计划经济培养人才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追求升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升学考试分数,把学生分成一、二、三等;按学生升学率多少,把学校分为一、二、三类,学生只能根据分数高低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一类学校压力很大,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名列前茅的牌子会被摘掉,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在经费、设备、教师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待遇,以保证培养出拔尖的学生。二类学校抱着一线希望,不顾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负担,把差生拒之校门外,眼睛只盯着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致使部分学有专长而应考失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至于三类学校,那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英才教育把我

8、国教育推向了恶性循环的轨道,培养人才的路越走越窄。 而西方国家教育却与我们不同,多数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就学压力小,高校与经济社会以及就业的发展关系紧密,加上多年在教育方面的积极投入和良性循环,“通才”教育便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有些国家,能才教育和英才教育是相互结合的,比例的分配是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的。 苦读教育观与乐学教育观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吃苦耐劳、立志成才的美德,父母总是用“头悬梁”、“锥刺骨”的吃苦精神激励孩子学习,有的孩子从娃娃时候起,父母就教他认数识字,三、四岁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只满足于会背书,只要求能吃苦,只希望考试分

9、数高,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苦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以为只要功夫到,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观念,不仅培养不出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且也是有害的。有的时候,苦读甚至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学的轻松、愉快、自在。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活学而不枯燥,适用而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

10、,它所带来的结果则是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它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 从中西教育实践比较中获得的启示 有位华裔教育学博士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他儿子还在西方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搞“研究”了。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儿子就缠着他去图书馆,说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要去图书馆。 带儿子跑了两个图书馆,抱回来十几本关于蓝鲸的资料,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和鲸鱼的知识性书籍。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论文”是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论文含四个小题目: 1、介绍; 2、蓝鲸吃什么

11、; 3、蓝鲸怎么吃东西; 4、蓝鲸的非凡之处。 该博士认为这应该算是他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这也是一篇最让他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他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出了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最后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面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有价值。 小孩子的这种研究能力并没有停止,而且不断向前发

12、展。二年级时,他的所谓研究不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到了五年级,他的所谓课题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已经开始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尽管他的研究还是比较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却是显而易见。 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西方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训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

13、两阶段战略。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优秀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的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

14、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二 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缺陷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中国学校基本以授受教育为主即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授受式教育确实培养了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起到了一定作用。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道德行为较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无疑与这种授受式教育分不开。西方国家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家庭教

15、育上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同成人一样的人,赋予他们以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给孩子以自由,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尽可能为孩子心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正在成长中的人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让发展中的人去挖掘个人潜在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重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把打基础和做研究分割开来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总以为只有有了丰富的基础后才能培养研究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大量背书,反复写生字。那种苦读书,读死书,孜孜不倦地学,苦苦不停地练,不仅培养不出

16、创造性思维人才,而且也是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西方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小学教师与学生是在讨论中、游戏中、动手做的过程中,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负担较轻,学得轻松、愉快、自在。中学各门课程都是学分制,学够规定时数,就可毕业,无考试压力,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美国孩子712周岁,每年都有两项“科学研究专案”需要完成,而每项研究两个半月。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灵活而不呆板,活学而枯燥,适用而不费力,有利于青少年身发展心和健康成长,所带来的结果,则是通过更广泛的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它比苦读苦学更有成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造才能。 因此,“授人以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