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感情或审美,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因为我们的心理时时刻刻都有感情或审美活动每个人都有很多感情感情现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实在既熟悉又陌生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但是到底感情及其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感情?感情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对事物有美丑的体验?除了人类还有没有其它生物也具有感情现象呢?孙长辉感情现象科学假说第一节 感情现象的定义感情现象是:当生物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会依据当时自己的身体内部状态的变化或自己的本能需求是否被满足,来认识外界事物好坏美丑的一种方式感情现象是:在生物体中,将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标记上,当时身体内部状态变化或被满足的本能需求的心理活动感情现象是:生物为了存活和繁衍,为了趋利避害,为了简单快速和有效地认识并应对外界所有的事物;进化出一种本能地、生物性地认识外界事物好坏美丑的方式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参与完成感情现象的心理活动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感情系统感情系统在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上,标记的内部状态的改变或被满足的本能需求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产生感情的生物体称为感情主体,被感情系统标记的外界事物称为感情客体除了人类具有感情现象,其它的高等哺乳类动物也普遍具有感情现象。
某些鸟类疑似具有感情现象,但不确定感情客体包含所有可以被生物体感知到的外界事物和想象,如同类、生物体、无生命物体、行为、图画像、声音、艺术作品或事件等根据感情的性质可以把感情划分为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两个方向正性感情如:好的、有利的、喜欢的、爱的、美的等等负性感情如:坏的、丑的、危险的、不利的、害怕的、讨厌的、仇恨的等等下面举例解释一下:婴幼儿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产生强烈的亲情当婴幼儿饥饿时,本能需求系统会将该信息转化为饥饿感上传至意识系统;婴幼儿感受到饥饿难受,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只有通过哭闹来表达父母了解情况后会为其哺乳或喂食本能需求系统又将饱感、嘴唇的柔软温暖感和舒适感上呈意识系统当幼儿的大肠积攒大量粪便时,本能需求系统将该信息转化为憋胀不适感上呈意识系统幼儿央求大便,父母为其脱裤子拿手纸大便排出后,本能需求系统上呈释放感和轻松感当婴幼儿感知到父母时,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内部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或自己的某些本能需求被满足;所以婴幼儿的感情系统会将其父母标记上好的、美的、有利的和亲密的等正性感情儿不嫌母丑,幼儿体验到父母是最美的婴幼儿不具有复杂思维能力,不能使用思维活动来分析判断谁是好的有利的,应该趋向谁依赖谁;感情现象却可以使其简单有效地判断谁对于自己是有利的好的,应该趋向谁。
感情现象的存在有利于婴幼儿的存活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牵手接吻和拥抱都是增加感情的在很多农村地区,有些小孩喜欢到水塘边或河边玩耍,大人担心小孩,怕出意外如果大人对小孩进行说教,讲不能在水边玩的原因;小孩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小孩还不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如果大人编一个水鬼来吓唬小孩,效果立竿见影大人会对小孩讲在水的下面有一个长相多么丑陋吓人性格多么凶残的水鬼,专抓在水边玩耍的小孩,然后把他拖到水下如果被抓到以后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小孩听着水鬼故事,脑子里想象着水鬼的可怕样子感情系统将以前的有关负性感情拼凑成对水鬼的恐惧感情,并上呈意识系统小孩吓得几个月不敢靠近水边对于小孩来说,感情活动比思维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其趋利避害有很多类似的教育小孩的方法,在现代人看来不科学带有迷信色彩但是这些利用小孩的感情活动来教育小孩的原理是科学的在生活里我们经常观察到,狗能够认识自己的主人,而蛇却不能认识对自己好的人其原因就是狗具有感情现象,而蛇不具有当狗感知到主人时,主人常常在给它食物;狗吃了食物后,身体内部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狗的感情系统将主人标记上好的、友善的和有利的等正性感情不管主人如何摆弄狗或狗饥饿时,狗都不会主动攻击主人。
蛇没有感情活动不能认识外界事物的好坏,所以不管主人对蛇有多好;当主人侵犯到蛇或蛇饥饿时,蛇都会主动攻击主人某人路过邻居家门前时,邻居家的狗出于保护领地咬了某人某人拿起棍子将邻居家的狗暴打了一顿狗感知到某人时,身体的内部状态从好的方面向不好的方面转变,其感情系统将某人标记上危险的、害怕的和恐惧的等负性感情所以当狗下一次再遇到某人时,其感情系统从记忆里检索出对某人的标记内容上呈意识系统,意识系统做出逃跑决策,然后狗就夹着尾巴跑了狗不具有复杂的思维能力,不能认知该事件,感情系统帮助其趋利避害训练工作犬和马戏团的训兽用的多数训练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些动物的感情活动感情和情绪被混淆的原因分析当我们得到正性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高兴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失去正性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闷闷不乐、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我们常常发现在对某事物产生感情之前,先出现与该事物有关的情绪感情活动经常伴随着情绪的改变;而我们对感情的本质又不了解,所以将两者混为一谈通常认为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下面的情形当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或事物时,就对其有美感、喜欢感、亲切感、一见钟情感,或者有讨厌感、厌恶感、距离感等等。
既然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那么为什么会在第一次遇到某人或事物时就有上述的感受呢?通常认为情绪是感情的表现形式大家有可能遇到过下面的事情某母亲带着儿子逛商场,小朋友对某新玩具感兴趣后,便央求母亲购买如果母亲不买,小朋友便开始哭闹,在地上打滚,伤心得不得了母亲无奈只好购买该玩具小朋友得到玩具后破涕为笑,高兴地报着玩具回家过了几天玩腻歪了,便拆零散了扔到某个角落里,从此将它抛到脑后我们用常识就能判断该小朋友对该玩具没有感情既然没有感情作为基础,那为什么会有复杂的情绪这个表现形式呢?某足球运动员参加足球比赛,如果把球踢进对方球门,便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斗志昂扬;如果对方把球踢进己方球门,便垂头丧气或者抱怨己方球员没拦住,或者对裁判愤愤不满输赢只是运动员的认知结果由自己的认知结果或判断引起的情绪变化,与自己的感情活动无关意识系统依据思维系统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感情系统产生的感情,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应对决策,然后指示情绪系统为了完成该应对决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所以不管是思维活动还是感情活动,都能引起情绪的变化不止本能需求活动会改变生物体的内部状态,情绪活动也能改变自体的内部状态,所以情绪活动会作用感情活动。
正因为情绪与情感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所以才被混淆,但绝对不是同种心理现象也不要混淆条件反射和感情这两种心理现象,它们很容易区分第二节 感情现象的本质感情现象是生命现象的一种,所以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同样都适应于感情现象感情现象的诞生只是:生物体在复制自体的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地偶然地改变感情现象对具有它的生物体有利,所以其自身和具有它的生物体的存在数量发生必然性的增加感情现象的自身及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失等运动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感情活动及其对外界事物标记的感情也是客观世界里的客观存在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哪些人和事物,与这些事物产生什么关系,对这些人事物又会产生什么感情,我们自己不能决定因为感情系统是独立地本能地完成感情活动的,然后将结果上呈意识,不受我们的意志和认知的控制所以我们只能体验到对某事物的感情,但却不能控制自己对某事物产生或不产生感情人类具有两种反映外部世界的方式,首先是感情活动,再者就是思维活动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上的高等哺乳类动物就已经具有感情现象而人类的祖先因为进化出了优越的复杂的思维现象,所以才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感情活动是对外界事物的低级的、简单的、片面的、表面的、主观的、经验性的、本能的、生物性的反映方式,而思维活动是对外界事物的高级的、复杂的、间接的、有可能本质的、有可能客观的和有可能全面的反映方式。
两者各有优缺点使用感情系统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或训练,就可以简单快速和有效地判断外界事物的好坏,生来就会,但是结果太片面不一定正确;使用思维系统需要后天的学习或训练,才能掌握复杂的思维操作,思维过程太繁琐和慢,但是结果有可能是全面的、客观的和本质的人类个体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感情系统和思维系统对同一事物的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给该个体造成了一定的内心困扰如甲逐渐爱上了乙,但是两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条件有很大差距,父母也反对,老家又不在同一个城市甲考虑到如果迈入婚姻,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但是放弃这段感情内心又很痛苦某人生病了需要打针,但又很害怕打针如果不打针病不容易好,如果打针又很害怕单个生物体的所有本能需求是其所有行为的基础性动力,而所有的感情是本能需求具体到某事物的间接性表达如婴幼儿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因为父母本身,而是因为父母能满足婴幼儿的某些本能需求;成年人对异性的爱情不是异性本身,而是异性能满足自己的某些本能需求;所以感情只是间接地表达了本能需求所以感情也是本能需求的一种反映方式既然感情是本能需求的间接性表达,那么感情也具有动力效应,而且其强度有时甚至大于本能需求人类个体的所有本能需求和感情是所有行为的两类动力来源。
人类个体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本能需求与感情相互矛盾冲突的情况在饥荒年代,家里只有很少的食物父母会饿着肚子,将节省下来的食物留给孩子吃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人将死之时,如果有亲人陪在身边,便不再惧怕死亡有些人在濒临死亡时,会有亲人来带着他走的幻觉第三节 感情活动的机制、过程和规律一、 感情的产生当个体感知到某事物时,而该事物又对该个体发生了作用,引起该个体的身体内部状态发生了变化或满足了该个体的某些本能需求;感情系统便将内部状态变化或本能需求的性质标记在该事物上标记的内容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该事物引起的该个体内部状态变化越大越久,那么标记的感情越深感情系统除了对该事物整体标记感情,还会对组成该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感情深度变浅在此种情况下,对某事物的部分或单个属性标记的感情称为拆分感情拆分感情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即该事物的部分和整体一样,也会引起某生物体内部状态发生相同变化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也会对该事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当个体的感情系统对某事物标记的感情非常深时,还会对此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其它被感知到的事物标记上同样的感情,只是深度变浅。
上面两种情况中,感情系统对没有引起自身内部状态变化的事物标记的感情称为泛化感情如:爱屋及乌泛化感情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即某事物引起某个体内部状态的变化,其周围的和此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事物可能也会引起同样的变化二、 感情的再现当个体感知或回忆到某人或事物时,感情系统会从记忆里检索出以前对该人或事物的标记内容,然后上呈意识系统,为意识系统的应对决策提供依据此时该个体体验到对该事物的感情不止这样,感情系统还会依据自体的内部状态,对检索出的感情进行再加深或淡化的处理,然后才上呈意识系统如婴幼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其感情系统会再加深对父母或照看人的感情,所以在婴幼儿的世界里对父母或照看人的依赖亲情非常强烈、非常深成年个体已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而生殖系统已发育成熟;在强烈而持久的性需求作用下,对父母的依赖亲情被淡化,而对相关异性的依恋爱情却非常强烈、非常深当个体感知到以前从未感知到的某人或事物时,感情系统会把该事物拆开成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然后逐一从记忆里检索出对各组成部分或单个属性的标记内容,最后将被检索到的标记内容拼凑成对该事物的感情此种被拼凑的感情称为拼凑感情如一见钟情拼凑感情的哲学依据与拆分感情的相同。
人类个体除了对以前从未感知到的事物采用拼凑感情,对想象出来的事物也会采用拼凑感情如想象中的白马王子,理想女友,想象的怪兽恶魔人丑就会通过发型服装配饰化妆声音等来改变给别人的感觉拼凑感情其实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