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718259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晨昏圈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要考点归纳及相应题型第1课时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 1.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的东西方向和东西经度。2.运用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判断风向、洋流的流向及河流两岸的冲刷和沉积。3.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规律的运用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判断某日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方法:据日期确定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再套上“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逐渐减小的规律”即可。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少。 (2)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日影的长短。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在两侧对称分布。离直射点纬距越小的地区,太阳高度越大,

2、日影越短。太阳高度角为90时,日影为零。比较两地太阳高度的大小,即看两地分别与直射点纬距的大小。日影的长短变化及有无隐含时间信息,日影的朝向(日影朝向与太阳光来向相反)能指示方向,注意灵活运用。(3)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其它地区无直射现象。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公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可以在天文年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夏至日这天北京(3954N)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954-2326=7332(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3、+2326)5.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应用(1)据昼夜长短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状况判断季节。(2)比较两地昼长(或夜长) 同一季节昼长与纬度有关,但不同季节,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比较纬度不同地区昼(或夜)的长短,先要弄清季节。就北半球来说,夏半年(3.219.23),纬度越高昼越长;冬半年(9.23次年3.21),纬度越高昼越短。6.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倾斜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的周年移动。黄赤交角决定着太阳直射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互余)。因此黄赤交角

4、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热量带的变化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如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直射的范围扩大,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当黄赤交角缩小时,反之。7.晨昏线(圈) 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判断晨线、昏线,要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和太阳光线。晨昏线是光照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隐含有很多信息,是光照图的重要突破口。其应用有以下几方面:(1)据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判断日期、季节,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如下:(2)晨昏线上时

5、间信息: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18时。(3)据晨线判断黎明、黄昏。方法:借助于自转方向,从昼进入夜的界线为昏线,昏线附近地区为黄昏;从夜到昼的界线是晨线,晨线附近地区为黎明。8.昼夜长短计算:(1)利用昼弧占整个纬圈的比例计算昼长(2)t日出 =12-昼长/2;t日出 =12+昼长/29.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计算:(1)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2)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3)计算公式:H=90-(其中: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为当地纬度;不论是还是,北半球均取“+”值,南半球均取“-”;-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的纬度差异)。10.

6、关于晨昏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断定这一天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皆为昼弧,可断定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自北极圈内皆为夜弧,可断定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第2课 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而使得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上要比西边的地区时间要早,故东早西晚是计算区时和地方时的关键思想,计算原理公式是:东加西减。其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要了解区时和地方时的差

7、值比。区时两地每相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两地经度每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第二,从两地的时区差和经度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同时区(同经区)的,则两地的时区差或经度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两地分别为不同的时区或经区,则两地的时区和经度之间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第三,根据东早西晚的规律,采用“东+西-”的公式,求出某地的时间。相差多少时间就要加上或减去多少时间。 如果已知A地的时间,求B地时间。 B地的时间=A地时间4分钟经度差(如果B地在A地的东面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如:A地为10时26分,B地与A地相差40度,在A地的西侧,求B地的时间。计算过程如下:

8、B地时间=10时26分-4分钟40 =10时26分-160分钟=7时46分 那么,如何计算B地的区时呢?首先我们要计算出A、B两地的时区差,然后依照下面的公式求出B地的区时。B地的区时=A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如果B地在A地的东西用“+”,如果B地在A地的西面用“-”)。 假设上题中A地10时26分为东三区的区时,则B地的区时是多少? 由于B地在A地西侧,相差40,可推知,B地的经度应为5E,属于中时区,则A、B两地的时区差为3。计算如下: B地的区时=10时26分-37时26分 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结果小于24时,那么日期不变、时间不变:如果大于24时,那么日期加上一天,时间减去24小时;如果

9、是负数,那么日期减去一天,时间加上24小时。2.日期的变更计算 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相对位置: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的时间要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所以当由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1天;反之,由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则要加上1天。3.与地球示意图的结合计算这种考法是在现在地理学考试中一种最常见的。把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时区、日界线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更能体现出现代教育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的要求。专题二 大气环境第1课时 大气的热力状况、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因子 1.大气的组成和

10、垂直分布(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和氧合占总体积的99%水气、固体杂质(2)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千米降6对流运动显著复杂的天气现象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平流运动、天气晴朗高层大气2.大气的热力状况(1)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2)保温作用: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热量的补偿作用3.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2)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可减少风速近地面风向取决于上面三个力的合力4.全球性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5.常见的天气系统(

11、1)锋面系统冷锋暖锋(2)低压系统气流状况天气特征(3)高压系统气流状况天气特征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2)气候类型气温特征分析a纬度位置b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等)降水特征分析当地大气环流形势7.气候资源(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较大的变率(2)开发利用农业建筑交通8.气象灾害及其防御(1)台风(2)暴雨、洪涝(3)干旱(4)寒潮9.大气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现状影响(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原因危害措施(3)酸雨成因危害措施第2课时 大气环流、气候类型1.三圈环流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区域: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

12、,高纬环流(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被断裂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显著增大3.季风环流a.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风向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15002000mm 8001500mm 500600mm 全年 多;集中在69月多;集中在59月 多;集中在78月 夏 少 较少 少 冬 降水暖热;

13、58以上温和;0以上 寒冷;0以下 1月 高温 高温 高温 7月 气温 西南风;印度洋偏南,东南风;太平洋夏东北风;亚洲大陆偏北,西北风;亚洲大陆内部冬风向及其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主要原因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南亚东亚地域类型4.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紧扣这两个方面展开判断,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气温随月份的变化规律,判断所属的南北半球。如7月份气温高、1月份气温低者为北半球;7月份气温低、而1月份气温高者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均温值,确定气候带。如最冷月均温大于15者为热带;015为亚热带,但有一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大于0;小于0者为温带;小于-10者为亚寒带和寒带。第三步,根据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状况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见下表。夏雨型(少雨型)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夏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夏雨型 年雨型 季节分配 400 7001000 500600 3001000 1000 125 15002000 7501000 2000 年降水量(mm)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季风气候 沙漠气候 季风气候 草原气候 雨林气候 温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 热带气候 气候类型5分析亚洲、欧洲、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模式图上可以分析:(1)欧洲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