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对比.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715342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对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外建筑对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外建筑对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对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对比.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建筑的对比11环艺1班 李翔 1120624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建筑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而西方文化重物,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文化传统的不

2、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古希腊的大量神庙

3、,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二 建筑形式的不同:中国建筑形式封闭。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而西方建筑形式开放。强调以外部空间 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三 建筑演变的不

4、同:中国建筑形式稳定。中国封建皇朝实力强大,封建制度稳定。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并没有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两倍。同时,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而西方建筑形式多变。4到15世纪,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但与中国迥然不同,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

5、的帝国。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反对压制,追求自由,追求世俗 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这种本能的叛逆,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这时期的欧洲建筑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

6、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四 建筑理念不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相对于西方他们在建筑的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五 群组形式的不同:中国建筑以群体为主,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

7、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西方建筑以个体为主,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

8、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功,而西方人发展了竞技体育一样,其间的异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味。六 建筑结构不同: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

9、感尤为强烈。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七 建筑价值的不同: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 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而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

10、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 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