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171275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理论基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钟华平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涉及水文循环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涉及众多学科和众多方面的理论,其中水文水资源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法学理论构成了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体系。1 水文水资源学理论水是一切生命有机体组成和代谢的基础物质,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又是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地球上的水通过水文循环过程,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方式在海洋、陆地之间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将不同的水文要素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与水文要素相适应的水生态系统,构成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平台。根据受人类活动支配影响情

2、况,水的循环又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部分。水的自然循环是指水不受人类活动支配影响的天然水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不断利用地表水或地下水来满足生活与生产所需而构成的人为水循环,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相互交织在一起,社会循环依赖于自然循环,又对水的自然循环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严重影响或改变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降水径流入渗蒸发等水文要素演变出现新的规律,产流汇流机理发生改变,水文循环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也出现新的变化。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进而对地球环境正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往人们都以人类本位的思想,一味向自然界索取水资源,为人类自身的生产生

3、活服务,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用水需求的压力,但却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大大降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水文要素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水量的影响人类取用地表水,减少了河流的流量或水体的水面面积,减少了下游可用的水资源量,同时也减少了河流对于湖泊、湿地和地下水等系统的补给量,也造成河流断流。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含水层枯竭。人类修建大型水库,拦蓄了山区大量洪水,增加了可供水量,同时也改变了水的天然地表径流状态。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状态。(2)对水质的影响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使土壤

4、和水中残留有这些化学成分,造成水土污染,同时残留物还可能由此进入生物的食物链,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在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容易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生态环境,尤其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繁育率降低、后代畸形等情形。含有营养成分的污水超量排放,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且有异味,鱼类死亡,形成水华和赤潮,使水体失去利用价值。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使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污染和土壤污染。(3)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干

5、旱地区流域中上游用水量过大,造成下游地区可利用水量减少,使河湖湿地萎缩、林草面积大幅度减少、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导致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沉降并加剧地裂缝活动,形成地质灾害。经济建设及过牧、滥砍乱垦等行为,破坏土壤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开采,可能引起大气和水污染、地面下沉或地面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水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区域或全球气候变化及水循环活动的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本质上讲是对自然界水文循环的一种干预活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强度不能超过自然水循环过程的水资源再生能力,同时也要求人类

6、排入各种水体的污染物不能超过水体的纳污自净能力。2 生态学理论生物的生存、活动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交互关系,以及生物彼此间交互关系的,它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理论。在自然界中,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主要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发生着密切关系。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依据环境信息从环境中取得它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建造自身,同时,也不断排出某些物质归还环境,并对环境起改造作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

7、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 G. Tansley在1935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一、它是脱离人的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客观实体,有时间、空间等概念;二、它由不同要素所构成,表现为生物的或非生物的;三、各要素之间有机的组成统一整体,内在的逻辑性明显而强烈;四、在这个系统中生物是主体。人作为万物之灵,既是生态系统

8、的组成部分,又是生物中的主体者。从受人的干预角度分类,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所有这些系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生态系统具有的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服务,生态学中,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功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价值。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是一种资源,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长期以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或称生态资本。生态系统是通过其动态平衡实现其稳定性,当人类对生态系统中资源的

9、利用超过其自我调节的阈值时,就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安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经济学理论3.1 资源价值理论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相对应。资源可分为两个范畴:一是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成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资源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决定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效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由此决定了它包含有三方面的价值:一是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即未经人

10、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它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效用性和稀有性。二是固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对人类来说,这是一种间接价值。三是基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类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价值,其中也包括为了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需的劳动投入。3.2 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而言的。当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等或者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相等时,就会存在外部性问题。当某一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

11、,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即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被称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当某一经济活动带给他人或社会以额外的成本或负担,而使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现象,也即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被称为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无论是外部不经济性还是外部经济性都会造成生产者私人成本(收益)不同于社会成本(收益),引起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外部不经济导致该种产品的过度供给,而外部经济则导致该种产品的供给不足。为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消除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的差异,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外部成本(收益)内部化是实现帕累托效率最优的有效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庇古认为,外

12、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对于正的外部影响政府应予以补贴,对于负的外部影响应征税或处以罚款,以使外部性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促进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行为权利和利益边界不确定。因此,要解决外部性问题,必须明确产权,即确定人们是否有利用自己的财产采取某种行动并造成相应后果的权利。科斯指出,如果产权是明晰的,同时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产权最初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当交易费用为正且较小时,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3、,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3.3 公共物品理论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社会物品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公共物品是一种供人们共同消费的产品,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所定义的纯粹公共物品,即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征:(1)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可不排除和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技术质量。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或者,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这种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来自于商品的不可分割性。增加一个消费者,在上述商品还未达到

14、充分消费时,则不用增加生产的成本。而私人物品则相反,其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某个人或厂商对某种一定数量的私人物品的消费,实际上就排除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同时消费和享用。其他个人或厂商要想享用,只能另外购买。而这时,其边际成本显然不为零。(2)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加以阻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私人物品在受益上,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私人物品在受益上是必须具有排他性的。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物品,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

15、场来提供。(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也不能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相比之下,私人物品的效用是可分割的。私人物品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可以被分割成很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是谁付款谁受益。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公共物品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往往导致“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即供给不足;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往往导致“公地的悲剧”,即过度使用。因此,如果一种资源的所有权没有排他功能,

16、那么就会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最终使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现实生活中的公共物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特性的情况并不多,有的只能满足上述三个特性中的某一两个特性,我们称其为准公共物品。4 法学理论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法律关系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是体现国家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二者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一项权利都伴随着一个或几个保证其实现的相应义务,而不论这个义务是权利人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权利人在一定条件下要承担义务,义务人在一定条件下也享受权利,这是权利和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