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169660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 先看两道例题解析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舜发于默亩之中行 ( ) (2)行拂乱其所为( )(3)曾益 ( ) (4)征于色 ( )(5)自然之理 ( )【详解】(1)起,指被任用(2)违背(3)通“增”,增加(4)脸色(5)规律,道理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第(1)题“发”为被动用法,要指出来。第(3)题中的“曾”为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然后再解释意思。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

2、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满招损,谦得益。 【详解】(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2)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1)句中,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国外。第(2)句中,满:自满;谦:谦虚;招:招致。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

3、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一 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如:夫 有读f 予观夫巴陵胜状 ;有读f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二)异读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王 原音wng 破音w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如:孰为汝多知zh乎 知同智。 如:可汗 khn yn燕山。 考点二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4、、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词义交叉。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考点三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

5、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考点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

6、文判断。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3)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如: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5固定格式。初

7、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50道精选试题练习一、根据课文孟子二章,完成下列小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 )(3)困于心衡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二、根据课文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小题。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D彼竭我盈,故克之(士气正旺盛)5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8、A必以分人 咨臣以当世之事B战于长勺 试用于昔曰C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忠之属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曹刿这个深谋远虑,军事才能出众的平民英雄形象。B之所以说鲁庄公“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君主,大敌当前却不知道该依靠谁战,又如何而战,甚至打胜了也不知道胜在何处。C曹刿主动请见时受到其乡人的阻止,说明老百姓相信肉食者的决策能力,同时表现了曹刿对国家大事主动担当的责任感。D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决胜的策略在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谨慎小心”。7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

9、文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又何间焉_(2)小惠未徧_(3)忠之属也_(4)一鼓作气_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皆以美于徐公B战则请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公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D惧有伏

10、焉 且焉置土石10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曹刿入见与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白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详写作战,略写论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文章塑造人物鲜活立体,庄公虽谋略平庸,但是知人善用、勤政爱民。三、根据课文出师表完成下列小题。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2)夙夜忧叹 夙夜:_(3)当奖帅三军 奖:_(4)以咨诹善道 诹:_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诸葛亮回顾了对自己人生中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孤。B选文第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的信赖,也显示了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D选文第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1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A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B攘除奸凶 攘除:铲除C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D至于斟酌损益 损益:得失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何以战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公问其故C可计日而待也 三而竭D恢弘志士之气 公将鼓之19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劝勉刘禅的奏章,开篇分析蜀汉的危机形势,意在引起后主的高度重视。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

13、,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文章结尾,诸葛亮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继承先帝遗志。四、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