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69273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知识点解决问题1、要注重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与巩固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概念的引入有四种: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比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是这样引入入概念的,认识整万数是这样引入入概念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解决问题:概念的形成有三种:对比与类比;恰当运用反例;合理运用变式。比如今天的课中概念的巩固有三种:及时复习;重视应用;注重辨析。如2、要

2、把握好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如对数这个概念来说,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开始只是认识1、2、3、,以后逐渐认识了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又引进了分数(小数),以后又逐渐引进正、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把数扩充到实数、复数的范围等。又如,对0的认识,开始时只知道它表示没有,然后

3、知道又可以表示该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还知道0可以表示界限等。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与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成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如认识整万数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3、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

4、础,而且要经历一番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1)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

5、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对形成的概念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

6、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5、建立概念系统。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把有关的概念沟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其系统化,如认识整万数以后的几课时。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