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689186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0个经典教育案例“读后感”精彩课堂营造我们的共同的期待!向课改一线的教师致意!,这是本书的第一页卷语。读过此书后,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教学案例是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所经历、发生的一段故事,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它没有接受现成理论模式的包装,因而带有鲜活生动的生命气息。每个“案例”后面有“评析”和“思考”。“评析”是由编者在尊重教师们的体验、领悟的基础上,围绕案例所提供的丰富的情境和思考的空间做一个简洁的评析,帮助教师们拓宽视野,做理性的思考和提升,起一个“以一”而“反三”的作用。“思考”一栏,是想用一两个思考题来启发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比较中辨别、内化和提升。此

2、书编写案例共分十个部分、100个经典教育案例,我从第一章“新课程的使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中筛选出两个案例;1、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中国学生对父母说:“我要去旅游,请给一笔钱。”2、如果老师给出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中国学生肯定拿出笔和纸,埋头列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而美国的学生反应则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手表的指针,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办法”看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再次重合。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较,折射出来的正式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的教育功能观;美国重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3、重视自我学习能力的获得,重视实践能力的掌握,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与之相比较反差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岂能用“啊Q精神”来搪塞?应试教育不进行彻底改革还有什么出路?正如周贝隆先生所言:“面向我国的困境,没有危机感是真正的危机。”我们再来看两份报告:1979年 6月中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报告这样叙述了访问团的见闻:“美国学生无论品质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

4、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 ,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摇来摇去。”由此,访问团得出下面的结论“美国的初等教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

5、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拒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结论中,美国考察团这样写到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历史给中美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25年过去了,

6、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综上所述感悟;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我们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为什么两个国家考察团的估计都是完全一致而又完全错误?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无论从情感,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老外们当然无法理解中国父母们的苦心:中国一代又一代家长,是如何把自己一生没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甚至把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努力中去。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父

7、母不自觉地成为连小学生都熟知的拔苗助长的宋国人。即使到了今天,访问团在来参观我们的学校、幼儿园,还会令他们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孩子表现出军人一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孩子们的背挺得很直地端坐着,老师提问的时候,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天真和童稚却很难发现。如今的外国人已经不同于25年前美国考察团的观点了他们甚至指责中国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对孩子们的残酷和扼杀。谁来教育中国的教育,看来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无论对教育界,还是对家长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孩子成材的观念,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责任,也许我们现在急需做的,不是帮孩子们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如何让孩子

8、们健康地成长,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在100个案例中,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探究、思考。更感兴趣的是“师生换位的感觉真奇妙” 、 “老师,你不必太完美” 、 “频繁的掌声” 、 “不说话的老师” 、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总之;品味每一个案例,都使我激情振奋,时常感到困惑的是理论如何联系实际?当教育理论必须返回实践指导时,人们总会不遗憾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活动的经验已被掏空,甚至出现了理论在推动实践时的无力和无奈。当我耐心地读过本书后,也许已隐约已经明白:事实上,教育理论的真谛和教育变革的“秘密”正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中。同时本书用教学实践不断地擦教育理论的火花,新课改的理念更多更快地照亮了我们的课堂。此时此刻我领悟到案例的作用、意义。如果每个人在大量的教学反思中,得出鲜明特色的教育理论。我想这就是我们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