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在“悟”.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689174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贵在“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贵在“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贵在“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贵在“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贵在“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贵在“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贵在“悟”.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贵在“悟”【摘要】一提到教学,教师立即会想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训。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将学生置于演员的层次上,因而形成“导”控制“演”、“导”而后“演”的教学模式。【关键词】教学师;教学模式;感悟一提到教学,教师立即会想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良训。在教学中,往往把自己摆在导演的位置上,将学生置于演员的层次上,因而形成“导”控制“演”、“导”而后“演”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导”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过多的“导”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实际上给学生规定了思维走向,界定了思维空间,列定了思维运作公式,学生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学。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中

2、逐渐形成一种被动,思维很容易形成“定式”逼着自己揣摩老师提问的意图,去捕捉老师提问的“暗示”点。说得直接一点,学生是在研究老师而不是在研究学习。“暗示”得不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干脆头脑一片空白地且听老师”下文分解”,“暗示”得明显,学生又觉得不痛不痒、无滋无味,渐渐地也就对语文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僵化了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越来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高考,这怎么能适应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实际生活呢?所谓“导”的本意是要让教师成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媒介,殊不知,一味地“导”使得由于教师这个“红娘”的频繁活动,而使学生和课本双方的关系很是别扭。为什么不让双方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呢?有“红

3、娘”必要的介绍未尝不可,但双方的事一味地由“红娘”拿主意,那有多生硬、多乏味!“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多直接接触课文和实际生活,从中去找感觉,去欣赏玩味,去推断揣摩,去领会意旨,从而自觉地学到语文知识,自然地培养起语文能力。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自己领悟,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自悟。这种模式,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语文的主动地位,使学生在一种亲切感中进入学习活动,在成功的体验中增进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习语文的过程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悟”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提供好的教学材料。这里,好的教学材料应该是学生想看、爱读的。其选择标准是:(1)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接触的生活贴近。(

4、2)反映学生关心的问题。(3)包容了高中语文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现编高中语文教材有的合乎这些标准,有很多篇目却离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太远,在这些篇目的教学中,可以印发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其他的好文章来代替。第二步,给学生制造“悟”的气氛。悟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这就需要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投入学习。第三步,学生领悟,教师给予精要的指点。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可根据概要提示学习目的当然这个目的不应限得太具体。鼓励学生在感悟知识点的同时,拓展思路,“悟”及其他,以免学生思维太受局限。学生的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一人读大家听;全体听录音;学生各

5、自默读、朗读;学生分为两方,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小组读读、谈谈等。但这些方式中,应以个人独立活动为主,让每个个体仔细品味课文,品出滋味,有所收获。其他活动作为辅助活动,以免流于形式,有些学生“赶热闹”。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给予及时的精要的点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有些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啰唆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叶圣陶谈教育的着眼点)第四步,在学生个人感悟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交流分

6、两步:首先分小组自由发言,然后选几个学生发言。当然,交流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分组做论辩式对垒发言。第五步,抽查学习效果,做出正确评价。在学生交流各自心得后,教师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抽查学习的最终效果,最后做出评价。然后根据写作训练的总体要求,可让学生模仿课文作文或将心得写出来。第六步,每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投入一些实践活动。活动不是为了赶潮流,不是为了追求大的社会意义,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生活素质。如布置观察某种鸟类的习性,观察某种兽类的活动,观察某一种人的言谈举止及习惯,观察某一环境(如某一河流、某一生活场所)的变化;让他们亲自去

7、种一棵树,去卖一小时报,去给家人买一件礼品,去给家人做一顿午餐;等等。“悟”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具体达到什么境界呢?此教学模式并不作死板的规定。并非要求学生必须对某一知识,对某一篇文章全方位融会贯通才算达到目的,只要对某一知识、某一篇文章,对生活中的某一点,能从某一角度切入,领会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悟”也就难能可贵了,也应算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如果对某一知识、某一篇文章、某一生活层面有某一方面的心得,那么,这一知识、这一篇文章、这一生活层面的教学局面也就被轻易打开了,辅之以教师精要的三言两语的“导”,学生便可触类旁通,“悟”到有关的其他方面,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正是学生自己打

8、开了头脑里容纳知识的闸门,课本、生活中的知识泉流就会顺着学生“悟”的大渠滔滔汩汩地到达学生的大脑,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此而开阔,学生的智慧就会由此而得到自觉的开发,学生的悟性也就会随之而不断提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算达到了。这种模式是很切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的。语文这一学科,感性的东西很多,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运用形象思维的活动,这种思维活动非常活泼、非常自由,需要尽量充分地联想和想象,需要思维者情感的真正投入。因此,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去亲自感受语文材料(课文和现实生活),进而领会理解其中包含的种种语文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学生自“悟”、教师导“悟”,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

9、。另外,“悟”的这种教学模式也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高中学生已具备了这些条件。他们通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知识量及一定的自学能力。毋庸置疑,某一知识点或学生所接触的生活面有一定限制,它对学生的思维也有一个限定作用,但这种限定不是被动地由“导”规定的。比起“导”,它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要广阔得多,学生的思路比“导”出的思路要自由活泼得多。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老师“会说”,语文课堂成了人们要求老师表演“会说”功夫的场所,往往视少讲或不讲为“懒”、“不负责任”甚至“无能”。这样,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卖力地讲,一个劲地“导”,导致课堂气氛要么像盛夏暴雨前的广场一样沉闷,要不就像滑稽剧场一样“热闹非凡”,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每况愈下,语文老师教起来,感到越来越吃力。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人们(包括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重大突破,才能实现“悟”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叶老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悟”正是做到“师逸而功倍”,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