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168611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用SWOT方法分析摘要:虽然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关键词:省 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一、 引言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围,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

2、升,省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与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正确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二、 文献综述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与人才因素、资本

3、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与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三、 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

4、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939.38亿元,较上年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30012.28亿元,同比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60.81亿元、17902.67亿元、12875.90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1%、9.6%、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比重达到11.9:51.2:36.9。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

5、展,省18个地市的经济竞相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表1 201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指标地区国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数(亿元)增速绝对数(亿元)增速绝对数(亿元)增速34939.388.911.230012.2819.213835.912.76782.989.511.25259.6520.12913.6112.71492.069.513.71135.6320.6653.05133284.57911.32981.118.31416.2912.61637.138.110.11449.1717.6610.0912.81791.898.710.81572.

6、5818.4598.4612.3682.210.112.1588.520.8161.0212.619189.312.31841.9318.6694.2312.81846.328.810.71623.5318.2555.2112.21253.611012.81115.7818.5412.2912.921089.311.91637.2319.4618.912.7952.289.212773.319.3380.2213.11240.139.110.71327.5719.3350.7912.72676.888.611.22486.9118.91369.5712.61697.589.211.81493.

7、8919.8708.0813.61757.348.912.31723.1719.1761.4312.81992.089.112.31375.4419.4852.912.71691.38.410.41214.4119.7661.5713济源480.461012.5412.519.3119.9512.8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商务厅省的四大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政策,因地制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其中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全省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2013年,本省政府又将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5。由于中原

8、城市群的这九个城市结构比较合理,功能互补,可以变个体的竞争力为整体的竞争力,辐射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区域,所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四、 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SWOT分析(一) 优势分析1、 资源丰富且齐全 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32%,林木覆盖率达到23.77%;全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森林公园达94处之多;全省旅游资源丰富,有、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2种(其中能

9、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2种),煤、铝、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因此,要推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并将这一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成其他省难以取代的产品优势与产业优势。2、独特的区位优势区位是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包括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6。省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其位于我国中部,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处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

10、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随着徐高铁的建设,将成为双十字铁路枢纽,加上正在构建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和汴一体化的实现,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可进一步加强本省产品的汇集能力。随着国家部署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来看,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更明显。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交通指向性比较明显,城市布局也呈集聚型,其城市分布以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该区域与外界频繁交流,承受新事物较多,易形成先进的区域文化氛围,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

11、的发展。(二) 劣势分析1、 资源禀赋的差异 省各个地市的资源分布不均,矿产资源丰富度西高东低,由于其地势西高东低,进而农业生产潜力是东高西低。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豫北经济区的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黄淮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与这三大经济区相比,中原城市群工业化程度最高,因为其拥有、等大型能源基地;且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也较高,因为中原城市群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在省所占比重较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才较多。与之相反,其他经济区的教育和科研比较落后,缺少科技人才,进而该区域经济发展较慢。2、 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农

12、村人口转向城市,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用地不断增多的过程7。2014年,省城镇化率是45.2%,同比增长1.3%。从省各地市GDP占全省份额(如市为19.41%,为8.34%,为4.27%)可知,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显著影响。是的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市化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最高,而其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也较缓慢。表2 2014年省18个地市GDP占全省份额地市百分比地市百分比地市百分比19.41%5.49%7.66%4.27%5.28%4.86%8.34%3.59%5.03%4.68%6.03%5.70%

13、5.13%2.73%4.84%1.95%3.55%济源1.37%数据来源:省统计局3、 产业结构调整有待于提高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之间量的相互结合与依存的关系8。由表3可以看出,省18个地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18个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在2%27%、45%82%、18%43%之间(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相对较小,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达型城市(如、济源)中的第一、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低于、高于经济欠发达型城市(如、),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则相差不大。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由于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工业迅速发展,产业优势显著

14、,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该区域经济比较发达;而黄淮经济区由于资源的限制,工业发展较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该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表3 2014年省18个地市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城市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市2.255.642.2市7.556.236.3市9.064.027.0市7.667.325.1济源市4.674.221.2市10.257.931.9市9.058.132.9市9.771.818.5市9.068.222.8市5.182.012.9市12.567.819.7市11.956.631.5市26.540.533.0市25.543.830.7市16.350.533.2市22.446.131.5市19.845.235.0市23.151.525.4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人民政府(三) 机遇分析1、 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 机场是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