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684737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平移与旋转.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节课中,我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教学与研究,经过三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初步探索了二年级儿童对“平移与旋转”的认知规律。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定义的解读“平移与旋转”是教材中较新的内容,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明确了:1.教学目标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旋转现象比较直观,用语言表述也比较简明,即旋转是指物体绕固定点作摆动。但平移概念的表述,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反而显得复杂。于是,我们把平移解读成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数学现象:A:平移时,平移物体各点相应的始终点的

2、连线是平行的。B:平移时,平移物体的各点的移动距离是相等的。2.总的策略如此复杂的数学概念,怎样才让二年级的儿童弄清楚呢?实践证明,解决的策略是“混而不错”,即能用儿童的语言描述明白而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达到目的了,也就是让儿童学属于自己的数学。二、如何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片断1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火车与直升飞机的运动。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众说纷纭:火车是直着向前走的;车轮带动着车走;火车是靠燃料推着走等等。这时,我有些不知如何引导下去主要问题:开始的感知材料存在复合性。策略1.注意感知材料的典型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导儿童学习概念时要尽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尽量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平移要有轮子”,“汽车的所有部分的运动都是平移”,“旋转就是划圈”等等,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与数学教育要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的要求相背离。因此,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应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片断2(改进设计)多媒体显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滑滑梯、推拉窗。学生观察。师: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生:不同。师: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很快把陀螺、转椅、旋转门分一类,升降电梯、推拉窗、滑滑梯分另一类。师再问: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很快投入到对“平移”和“旋转”这两个概念的感知之中2.平移和旋转的定义片断3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后,师:不管电

4、梯的上下运动,还是缆车的左右运动,电梯、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像这样的运动叫平移。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像这样的运动称为旋转。主要问题:教师讲结论,而且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策略2.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要求二年级的儿童构建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很有必要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措施是: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片断4(改进设计)视频显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滑滑梯、推拉窗的运动方式。要求学生边看边用手模仿物体运动的样子做一做。让学生初步构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当

5、学生分好类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师用手模仿电梯做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轻声问:“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学生大声地喊:“不对,不对的。”师故作惊讶状:“不是这样运动的,那你们说它是怎样运动的?”让学生演示电梯的运动。并引导学生说出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特点。然后用符号形象的表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滑滑梯、推拉窗的运动方式。三、如何教学平移距离1.教学“平移”距离片断5出示多媒体:师: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做什么样的运动?生:小房子向右平移。师:怎么样知道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多远呢?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用直尺量。另一个反驳:移动后,原来的不见了,怎样量呢?这时,师按动电脑,出现了方格纸。 问:小房子

6、向右平移了多少格?生众说纷纭:4格、5格、6格等,于是师请学生拿出小房子纸片,放在方格纸上,动手移一移,看看究竟是平移了多少格。学生马上动起来,热情很高,通过动手移,学生终于得出了小房子移动了6格。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观察仍停留在整个物体的认知水平,导致把平移距离误解为两物体间的间隔距离。策略4.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平移距离。依皮亚杰、布鲁纳的观点:“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拴在一起的,儿童常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他的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因此,为了帮助学生

7、确立数与图形等概念和理解其性质,搭建适当的“脚手架”是很有必要的。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巧妙地设计了两只小鸟的比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片断6(改进设计)导入。投影出示小船图:师指图解释:“假设这是一条小船,船头有一个点,停着一只红鸟,船尾有一个点,停着一只蓝鸟,开动小船(演示小船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生异口同声地说:“平移。”设疑。对,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条小船原来的位置。(投影出示)这时两只小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红鸟说:“我停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点。” 蓝鸟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

8、,经过的路长一点哩。”师:“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都深深地陷入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边巡视边倾听。大约过了2分钟,许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红鸟经过的路长,有的说,蓝鸟经过的路长。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一个男孩子说:“用数格子的方法。”教师非常高兴地赞赏,让他上台来数。全班都明白了,两只鸟经过的路是同样多的。启发其他点平移的格数。“大家想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发图纸让学生画画。教师让学生亲自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不管小鸟停在什么位置,它们经过的格数一样。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格。平移和旋转是一个较新

9、的内容,教材只能是传达学习信息的一个载体和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进行课程的再设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组织学生的感知活动,要设法凸现学生的感知对象及刺激强度,要提高学生感知的对象与周围背景的对比度,以促使学生感知视点的合理聚集。这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2. 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和学生用的方格图。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二、 教学新课1 出示视频,要求学

10、生边看边模仿物体运动的样子做一做。2 根据物体运动时样子的不同可以分几类,怎么分?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一类:电梯、推拉窗、滑滑梯一类:旋转门、转椅、陀螺为什么这样分?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演示电梯的运动。并引导学生说出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特点。然后用符号形象的表示陀螺、升降电梯、转椅、旋转门、滑滑梯、推拉窗的运动方式。3.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请学生举例说一说。4. 考一考让学生做手势判断图片上的物体是在做什么运动。单独演示秋千的运动方式,让学生明白它是在绕着轴做旋转运动。并说明旋转并不一定要旋转一周。三、投影出示小船图:师指图解释:“假设这是一条小船,船头有一个点,停着一只

11、红鸟,船尾有一个点,停着一只蓝鸟,开动小船(演示小船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生异口同声地说:“平移。”对,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条小船原来的位置。(投影出示)这时两只小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红鸟说:“我停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点。” 蓝鸟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经过的路长一点哩。”师:“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1. 小组讨论。2. 交流。怎样看出来的。(数格子)这是小红鸟原来的位置,这是它平移后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原来那个点的对应点。数一数它们之间经过了多少格。“大家想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发图纸让学生画画。教师让学生亲自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不管小鸟停在什么位置,它们经过的格数一样。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格。3. 总结:要找出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怎么找?四、做练习十的第1、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