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675912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 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 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

2、,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合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 10天1个疗程。合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

3、通络散结。 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合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 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 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

4、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 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 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 (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少,便溏者,加干姜5克、木香6 克、砂仁3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此外也可以用针灸疗法:针刺解溪、昆仑、悬钟、阳陵泉、合谷、翳风、外关、曲池、肾俞等穴,每次选23个穴。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从毒论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

5、发作时多余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患者常因疼痛难忍就医。临床中,询问此类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与饮食有关,常在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或者饮酒后发生,或者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这些诱发因素从中医理论来讲,属于外感和内伤的因素。为什么外感和内伤因素能导致如此剧烈疼痛呢,笔者觉得一种重要的机制就是有“毒”的参与。毒的概念“毒”在临床中常常提到,但究竟什么才是毒,辞源做了如下解释:恶也,害也;痛也,苦也;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因此,我们可觉得一切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痛苦的致病因素可归属为“毒”的作用。正是毒的这种破坏作用,才使得疾病来势凶猛、过程缠绵、危害深重。临床中发现,活动期风湿病的发生多为外来毒

6、邪和内生毒邪共同作用的成果。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未能及时外散日久郁而成毒此乃外毒,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一系列病理产物,如痰浊、水湿、瘀血等日久不化,郁而成毒则为内毒。因此,“毒”实质上是由邪气郁而不解久蕴乃成。此正合清尤在泾“毒者,邪蕴蓄不解之谓。”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风湿病的外来之毒,至少涉及了所有外来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而内生之毒则重要是指体内多种超量代谢成分,例如过多的各类自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血尿酸、血脂、血糖、蛋白分解物等。这些超量的物质日久势必会引起机体损伤,浮现不同系统的疾病。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与中医的“毒”意义相近。毒的来源毒的来源分内外两方面。外

7、因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郁而成毒,内因重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内因产生之毒即内毒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内毒重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脾胃失司,内生浊毒本病患者大多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及辛辣腥腻之品,影响脾胃功能,不归正化,酿生痰浊水湿浊毒。脾胃健运失司,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留中焦,滋生湿浊。为内毒成生提供了基本,从而成为生毒之源。湿浊又影响气机的升降,导致气化和推动能力下降,加剧湿邪的产生。湿邪从阳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日久酿生湿热浊毒。湿热浊毒粘腻滞下,浸淫筋脉,则浮现下肢关节特别是大脚趾的关节剧烈红肿热痛。肾失开阖,酿生浊毒正常状况下,通过五脏六腑

8、的功能,例如脾升清、胃降浊、小肠泌别清浊及肾司二便作用,机体的代谢产物可及时排出体外,不致于蓄积为害。如素体阴阳失衡,再加以外邪侵袭,或饮食情志劳倦所伤,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则可蕴蓄成毒,彰害人体。脏腑功能失司中尤以肾失开阖最为重要。肾司开阖,开则多余的水液和代谢产物化为尿液排出;阖则机体所需津液得以存留于体内发挥生理作用。如肾气本弱,或浊毒内蕴,耗伤气血,肾之气化不利,开阖无权,则浊毒留而不去,深伏血脉,伺机待作。三焦不利,清浊相混生理状况下,水液代谢重要依托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浊毒的重要病机。三焦主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

9、,运营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中焦功能尤为重要,若中焦泌别清浊无权,则水谷精微与秽浊不分,同注于血脉,成为酿生浊毒之源。同步下焦水道不通,则多余水液与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日久脾肾及三焦功能俱衰,则形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脏腑积热,内伏毒邪,遇因触动,毒攻骨节患者平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腥腻之品,导致热毒、湿热毒邪伏于体内,或因肾失开阖、三焦不利等导致浊毒不能排出体外。毒邪内伏遇诱因乃作,成为

10、痛风反复发作的主线因素。正如尤在泾金匮翼中言:“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 痹熻然而闷也”。因此,本病的主线因素是素体阳盛、脏腑积热蕴毒。毒伏血脉之中,如无邪气引动,一般仅为暗耗气血,为害尚浅;如遇外因引动,如西医学强调的局部关节外伤、鞋紧、运动多、进食海鲜、饮酒、劳累等因素引动时,则内外相合,外因引动内伏之浊毒阻滞脉络,血行不畅为瘀。营气欲推动血行,反而加重瘀滞,故疼痛突发,夜间加重。热毒煎熬,津液停滞,血凝为瘀,酿生痰瘀热痹日久,热毒耗气伤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营,则血凝为瘀;阴虚则津液亏耗,无以充濡血液运营,亦可致瘀。气

11、虚津液失布,停滞为湿。湿邪得热熏灼,凝聚为痰。痰湿互结,随气机无处不到。痰湿与瘀血结聚,在外停留于肤腠肌理,在内进一步至骨骱经隧,终致根深蒂固,缠绵难愈。并且一旦痰瘀阻滞,则会浮现不同的临床症状。阻于肌腠,脉络瘀阻,肌肤失荣,则皮肤紫黯;结于筋骨,留滞骨节,则见关节肿胀、结节、畸形、屈伸不利,甚至变形等;痰瘀不散,结毒于肾,与热相合,影响下焦功能,阻塞水道,则形成石淋、癃闭等。间歇期病因病机伏毒内蕴,伺机待发急性期缓和后,病人即进入间歇期。该期间病人大多没有关节肿胀和疼痛,或者仅为轻度的关节疼痛,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而很少有人就诊。但是该期容易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导致疾病发作,进入急性期阶

12、段。从中医理论来讲,间歇期痰瘀湿热邪毒等病理产物仍存留于机体内,但是由于尚未达到引起发作的限度,或者是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使得病情隐伏,外观正常。但是痰瘀湿热邪毒,并未尽去,停留于血脉之中,成为伏毒。伏毒如遇六淫外邪相引,或因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再次发病,或进一步加重,或引起她病。结合现代医学痛风患者大多有高尿酸血症的检查异常的特点,我们多将这些超量的血尿酸纳入到“伏毒”的范畴,因而在间歇期,中医的另一种思想就是通过中药的治疗调节阴阳,增进多余尿酸的排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毒伏日久,伤人正气痛风病人患病日久,迁延不愈,伏毒渐耗伤正气。结合本病特点,正气局限性者多属于疾病的后期,其中尤以气虚体现为甚。多数患者形神衰退,诉说全身乏力,颜面肤色晦暗,短气,腰膝酸软,汗出肢冷,动则诸症加重。结合病变脏腑则尤以脾肾为主,两者为先天和后天的关系,病情重时无以不影响二脏者。肾气虚则精关不固,精微下注,从小便而走则浮现蛋白尿;气虚之甚则为阳虚,肾阳虚衰,蒸腾气化水液能力下降,则水湿泛滥,停留于肢体、胸腹、颜面则为水肿,重者则为癃闭、关格;气血互相为用,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气愤。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局限性。阴损日久,累及于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最后气血阴阳俱衰。正气亏虚,浊毒更易留滞,且易感外邪,加重损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