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670118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 -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为例 甘肃岷县城关中学 吴自兴 (748400) 数字归纳法是一种有趣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以下简称本册)学习时,我将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做了归类整理,分成人物、文化、战争、事件等几类。复习时,我告诉学生用十个朝代、九次战争、八个专题、七幅图表、六项事件、五个民族、四项制度、三个人物、两种宗教、一项工程复习本册内容时,学生流露出好奇又期待的目光,兴趣倍增,整个复习过程轻松高效。以下详述具体的整理。 十个朝代 1夏朝,2商朝,3西周,4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5秦,6汉(包括西汉、新朝和东汉),7三国,8西晋,9东晋,10南北朝。

2、每个朝代都要识记建立时间、建国者和都城,了解开国者的故事,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还要识记亡国者。在各朝建都方面,有六个朝代建都今南京,它们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在洛阳建都的是东周、东汉、三国时期的魏国、西晋、北魏等五个朝代。 九次战争 涿鹿之战(见P12),牧野之战(见P23),城濮之战(见P32),长平之战(见P34),巨鹿之战(见P64),漠北战役(见P78-79),官渡之战(见P102-103),赤壁之战(见P103),淝水之战(见P110-111)。这些战争要识记每次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过程和意义。在作战过程中,产生了不少成语。如在牧野之战中产生的前徒倒戈,

3、在城濮之战中产生的“退避三舍”,在巨鹿之战中产生的“破釜沉舟”,在淝水之战中产生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在九次战争中,要特别留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总结这些战例给我们的启示。它们是:巨鹿之战中项羽已少胜多,官渡之战中曹操已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已少胜多,淝水之战中东晋已少胜多。 八个专题 本册学习了有一些到包括多个小问题的专题,它们是: 1氏族(见P5)。氏族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聚居生活的主要方式。 2青铜文明(见第5课)。所谓青铜文明,是对夏商西周文明也即奴隶社会的文明的总称,其主要成就是青铜器,也包括夏商西周的玉器、瓷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文明。 3奴隶的悲惨生活(见P28)

4、。奴隶的生活极其悲惨,但却正是他们创造出了奴隶社会的文明,促进了中国历史的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迈进的巨大进步。 4秦的暴政(见P62-63)。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徭役繁重,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赋税繁重;刑法残酷;政治黑暗。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项起义的暴发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5铁器牛耕的应用(见第7课)。铁器和牛耕在我国开始使用和广泛推广的时间。铁器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引发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革,导致封建地主和农民产生,促使改变上层建筑变革的变法顺势而生,在变法的促进和巩固之下,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6文景之治(见P67)。文景之治的出

5、现是汉初皇帝们采用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结果,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两汉经济的发展(见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上。 8江南开发(见P111-112)。南方的开发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表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典型模式,也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南北拉据式的融合过程的产物。课文主要讲了南方开发的原因、成果和意义。 七幅图表 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本册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图有三幅,它们是1战国形势图(见P33),2丝绸之路图(见P83),3三国鼎立形势图(见P105)。三幅图可以结合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另外,还可以将书中

6、相似的内容总结成为表格,对比记忆。可以总结如下四张表格: 1原始人类和农耕文化遗迹简表(见第1、2课)。主要总结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娒渡居民的有关内容,包括各时期人类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形体特点、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状态。 2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简表(见第9课)。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家学派的主张和成就,包括每个学派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或言论、思想观点。另外,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他的思想除儒家思想外还有教育思想。 3三国简表(见第18课)。了解三国,除了“十个朝代”里总结的建国时间、建立人、都城外还要了解三个国家的户数、人

7、口、兵力和经济特点等内容。 4中国文化科技艺术成就简表(分别见第3、8、16、17、21、22课)。主要总结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成就,列出这些成就的出现时期、人物、类别、过程内容特点及方法、地位和影响(没有的可以不写出)。 六项事件 1齐晋称霸晋(见P31、32)。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是齐国国富兵强、日后称霸的主要原因。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癸丘召集诸侯会盟,周一辈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成为中原新霸主。齐桓公晋文公通过会盟称霸的方式是为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主要方式。 2盘庚迁殷(见P21)。盘庚是商朝有名的君主,他

8、将商朝的都城从亳迁到殷。 3商鞅变法(见P38-39)。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守旧的贵族迫害而死,但变法的内容一直被继承下来,所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除了商鞅本人的才智和秦孝公的支持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大泽乡起义(见P63-64)。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在陈建立过张楚政权,最后失败。推翻秦朝政权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5张骞出使西域(见第15课)。首先了解西域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是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尤其是第一次,前后共经

9、十余年,也没有完成最初的联合西域国家夹击匈奴的愿望。但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国家的来往,致使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后,西汉商人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昭君出塞(见P79)。昭君出塞是胡汉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五个民族 本册讲到了五个重要的民族,这就是魏晋之际被称这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主要了解匈奴、鲜卑、氐族建立的政权及其首领和它们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即匈奴与汉和西晋、氐族与东晋、鲜卑与汉族的关系。(分别见第14、19、20课) “胡”指外来,是相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的。五胡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南下直接促使中原王朝和中原

10、人口南迁,间接的促进了南方开发。他们和汉族文化的双向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四项制度 禅让制(见P14),既“公天下”,代表是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见P20),既“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创者启,他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分封制(见P24),分封也称封建,即封疆建土,但西周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中央集权制(见P57),包括中央的三公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个人物 本册的内容中有三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其事迹及其评价是复习的重点,详细地掌握要秦始皇的主要事迹 (见第10、11课

11、)、汉武帝的大一统 (见第12、13、14课)、北魏孝文帝的六项改革(见第20课)及对他们的评价。 两种宗教 两种宗教指佛教和道教(见P92-9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本土宗教,要了解创始人和教主。佛教和道教的还区别在教义主张上以及统治者对它们的不同态度上。 一项工程 都江堰是本册中一项单独提到的工程(见P37)。课文主要讲都江堰的修建时间、地点,修建人及其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通过如上的方法对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可以增强学习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饶有兴趣,复习效率显著提高。当然,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是有内在密切联系的整体,但表现在课文中则是分散的、孤立的。如何把分散的知识整体化,孤立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以及培养他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是历史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一个难点。本文的旨趣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看到对历史课程乃至其它课程进行更加有趣有效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