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166823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天津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1003班10510087乔雪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 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那么,什么是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呢?又如何认识和理解当前加强文化建设,构建覆 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呢?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符号,凝结了 本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水平,也是国民核心价值观的综合体现。随 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腾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丰富精神文化 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

2、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 考量一个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风向标。基于此,文化权益,与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一样,已确定成为执政者必须保障的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不断提 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保障全体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让全体人 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小康目 标,不容置疑地成为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前提。所谓公共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 公民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提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就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

3、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 生产与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服务业务体系,二是保障 体系。服务业务体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服务手段的 运用和各级文化行政的科学有序的管理;而保障体系既包括政策法规 体系的建立健全,也包括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还包括常规的经费保 证。保障是服务的条件基础,服务是保障的内涵延展,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 合国力已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 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一直以来,我国各地比较重视经济的基本建 设,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不足.许多地区到现在还没有图书馆和文

4、化 馆,更别说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作品成果了,构建完整、功能良好 的公共文化体系尚处于共识达成阶段;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日益旺 盛的公共文化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权益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 保障,二者之间的矛盾由此衍生。因此,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关系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政府在其中的职 能展现和科学作为已经成为公众的热切呼唤。政府在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决策者、提 供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的职能定位主要应该有两大块,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加强 文化市场监管。前者是其核心职能,后者是其特色职能。首先,政府是公

5、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的管理者。因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证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 是政府文化部门的核心职能,也是政府的文化责任。这具体主要表现 在对公共事业的宏观管理,对文化产业的强力扶持上。现在我国不少公益性文化机构“过度市场化”改变了文化的“公 共”属性。究其根源,是人们模糊了文化同性的复杂性,对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界定不清。一般意义上,文化事业以公益性为主, 由政府主导;文化产业以经营性为主,由市场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是 社会性公共服务,应由政府文化部门全力优质充足的提供,而促进文 化产业发展则更多屈于经济性公共服务。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交叉。 今后一个时期,

6、要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政府要从过去单纯注重经 济建设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转化;从只注重重大经济发展项 目的投入向公共事业发展投入转化;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化。各 级政府要制定文化发展目标,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明确文 化建设的目标、重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公共资源的合理 与高效利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年投入增长幅度不应 低于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其次,文化市场需要管理、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监管应是政府 的重要职能组成,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逐步建立配套机 制、程序、法律法规,形成完整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依法行政,加 强监管,保障公平,维护市场秩序。同时,鼓

7、励民间参与,提高监督 的有效性,降低监督成本,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 范运营的良性轨道。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是政府币场监管职能的进一 步体现。要尽快制定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限制性的市场推入 制度“进化”致鼓励性的市场推入制度,明确重点发展项目,积极稳 妥地推进文化领域对内、对外开放,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文化建设, 改善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大文艺团体体制改革力度,完 成一批经营性申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民营公助”办团,创设政府 扶持、社会化运作的模式。这一部分的工作内涵非常丰富,任务也非 常繁重。总之,当前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承担起为社会提创 公共产品、公共服

8、务,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和谐的职能,加 强宏观管理,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 开,让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仕 机构和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 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加强财政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增 加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比例;继续推进转制、改制、创新、多方 改革,使得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格局齐头井进,稳 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各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 展的活力,初步构建起我国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践时,运行政府职能的着眼点重 要有以下三方面:一

9、是树立文化权益保障理念。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扬、网络齐 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健全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一个以“服务公民”为核心的整体。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城市优于农村,六 城市优于小城镇,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忧于西部地区, 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相对集中,质量和数量 都无与伦比,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基本是同步的。而在西部 很多的市县,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匹配,这是极其不合理、不 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体现对每一个公民文化生存和文化权益的 乡怀。所以,要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人开展群 为文化活动,营造良

10、好的民本文化生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加大投入,提高覆盖。以大型 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改善、提升公 乡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着力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平均分配。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应是个性化的,符合公民个人实际文化需要 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终端是要人文化。具体实践中,要重视城乡、区 域文化协调发展,不断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 化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应创建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网络,完善 与小康社会所匹配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建立整个群众文

11、化的强势态 势,充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文明村 镇为中心,以各类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为依托,提高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增强农业发展能力。近年来,中央也在致力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如兴建了一批群艺馆、 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等,其文化影响已经取得卓著 的成效。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 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等。但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二是要提供文化场所、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近年 来,各地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公 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

12、供给,各阶层民众都感觉公共文化产品的稀缺。 今后,要大力推动艺术创作,以作品成果为载体,依托传统节日、重 大节庆,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还要精心组织实施舞台 艺术精品工程,抓出抓好一批重点剧目,着力增强生产供给能力,增 加总量,提高质量,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创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努力推动 文艺太繁荣。三是重视传统文化产业资源的挖掘与发展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积 淀。各地文化资源多姿多彩,结合实际,各地应确定一批发展重点, 保持各地民间艺术门类的优势,不求大,只要精,加快发展、打造品 牌,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提供更多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本土特 色的文化精品。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文明,培育人文 精神与人文情怀,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仓I造力确立人民群众的文化 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