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666235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野初探文化的界線中興大學 陳香君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台灣所謂的外籍新娘 ,一般係指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柬埔寨等第三世界國家,和台灣男人結婚的女子。在媒體的報導中,她們常被指稱為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為錢而遠嫁來台灣的女子。(Hsia1997;夏曉鵑2001)對於台灣人民而言,這些外籍新娘是外來者,同時也是劣等的他者,因此台灣政府和台灣人民是希望這些外籍配偶做些什麼或是不做些什麼,以快快適應台灣社會,融入台灣文化。這些普遍性的歧見,在台灣是如何地影響外籍新娘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而這些家庭關係人,如何大量地灌輸所謂的台灣文化給予外籍新娘們,進而形塑外籍新娘們在台灣生活的一言一行?而文化認

2、同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問題。如何界定自己?怎樣看待我與他者的關係?這個原生國家的文化涵養是另一個影響外籍新娘在台灣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社會人類學家Mary Douglas和經濟學家Baron Isherwood認為消費是一種表現方式,意在將文化的範疇加以呈顯與穩定(1996),可以做為一種向他人溝通的象徵工具。消費尚影響了人們的人格形成、維持自我感,它和認同感的種種發展過程分不開,它除了是一種經濟過程外,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與文化過程。而認同感的建構,可以說是一種運用消費的過程,像穿衣、著鞋、流行音樂或體育活動等。這些消費模式可以成為判別自己人或外人的主要手段(Robert Boco

3、ck)。在這裡要問的問題是,越南新娘為什麼在來台前和來台後會呈現出不同樣貌的消費行為?而筆者主張是因為文化認同的關係,導致他們產生這樣的消費行為差異。在家人們的期許下,他們會做出某些消費行為,以迎合家人的期望,建構出台灣文化的認同,但是在某些情形下,他們又會做出不同的消費行為,以維持越南文化的認同。二、田野資料之呈現本文欲探討越南新娘為何會產生上述來台前與來台後消費型態的差異,因此在訪談的過程中,著重於了解受訪者日常生活上食、衣、住、娛樂的消費。試著利用訪談而來的資料,了解其如何利用消費來達到認同感之建構。在許多訪談的經驗中,最常聽到這些受訪者表示,飲食是他們一開始來台灣最不能習慣的事。適應班

4、裡的一位阿桃說道:越南的菜比較軟,不像台灣的菜很硬,咬不動,就連雞的養法也不同,還是越南的比較好吃。剛開始來台灣的時候,覺得台灣的菜很油,而且台灣吃的東西感覺好像都不鹹,吃不習慣,乾脆就都不吃了,所以剛開始來台灣時都很瘦,現在來了兩、三年,吃的才比較習慣。適應班裡另一個阿花也表示:因為在越南她本來就不會煮菜,就算他想吃越南菜他也沒辦法煮,因此婆婆煮什麼她就吃什麼。但是和老公出去逛夜市時,他大部分的錢都花在吃的上,常常都是買一些越南的小吃。她去上班時認識了另一個受訪者小紅,剛好小紅是她的鄰居,所以在她想吃越南菜的時候,會去小紅家裡,要小紅煮、有時還會準備榴連,然後兩個人一起吃。這些外籍新娘對於台

5、灣飲食習慣的不適應,在坐月子期間表現的更為明顯。在鹿港鎮上班的阿莊說:在他坐月子的時期,公公會煮麻油雞或是燉補、炒麻油腰子給她吃,一開始勉強會吃,但是太油了,她吃到很想吐,後來就叫老公吃,不然就是趁公公不注意偷偷倒掉。住後竂的阿嬌也說:在越南坐月子,通常都吃豬肉,不吃雞肉的,而且也不會煮的這麼油,也不吃榴槤,在越南都說榴槤很毒吃了對坐月子的人不好,可是在台灣老人家都會說那個很補,都會叫我要吃,雖然覺得很奇怪,但還是會勉強吃。從上述這幾個訪談的例子可以看出,這些越南新娘因為越南飲食文化涵養的關係,對於台灣的飲食不太能接受。在不能接受的同時,他們利用不吃飯、偷偷倒掉食物、逛夜市買越南小吃或是自己煮

6、越南菜等消費方式來維持越南飲食文化的認同。在穿著的部分,越南新娘的家人們常會希望她們看起來像台灣人,不要穿越南的服飾,讓別人一看就知道她們是外國人。因此他們雖然覺得越南的服飾穿起來很舒服,但在外出的時候,他們會穿上台灣的衣服,只有在自己家中,外人看不到時,才會穿起越南的衣服。適應班的阿德說:當初他要嫁過來台灣的時候,老公要他越南的衣服不要帶太多過來,穿那些衣服人家會一看就知道她是外國嫁來,要她來台灣再買平常台灣女孩子會穿的衣服就好了。適應班阿桃提到:雖然台灣的衣服很漂亮,但在越南衣服都是請人家訂做的,比較合自己的身,質料也比台灣賣的衣服好,夏天穿起來很涼快,她比較喜歡越南的服裝,如果有回越南,

7、她想買幾塊布再做一些越南衣服。至於台灣的衣服都是哥哥的大姐送她的,她自己很少會去買台灣的衣服。從這兩個訪談可以看出,因為家人們加諸的期望,這些越南新娘在人前都會盡量打扮的看起來像是台灣人,但是在私底下外人看不到的場合,他們又會穿起越南的服飾,維持自己的文化認同。飲食和穿著的消費行為部分,這些新娘在眾人看得到的地方,會致力於表現出對台灣文化的認同,但在別人看不見的部分,他們又會用不同的消費行為來維持越南文化的認同。三、田調困難與限制猶記得剛加入適應班志工行列時,我向同學解釋我們是為了畢業論文的研究,才會遠從台中來到芳苑,但是部分同學誤以為我們是記者,不敢放心跟我們交談,深怕我們會將他們來台的點點

8、滴滴披露在報紙上。幾經解釋,他們仍然不甚理解,”語言”是我在進行訪談時,第一個遭遇到的難題,也是最大的難題,在和她們交談時,除了比手劃腳、將說話的速度放慢以外,實在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來解決這個問題。看著他們用流利的越南文對談,總讓我覺得扼腕,如果能聽懂越南文,一定可以收集到許多不一樣的資料。相處久了,適應班裡的同學都很樂於接受我們的訪問,但那通常是指在適應班這個場合。一但到了受訪者的家中,訪談的問題,常常會有老公、公、婆代答的現象,更常因為小孩的哭鬧而中斷。若家人僅在一旁聆聽,受訪者也會因為顧忌家人在場的關係,更形拘謹回答起來有所保留而籠統。這兩個問題是訪談中最常遭遇到的問題,其他零零總總遇到

9、的小問題,也會影響到訪談的品質,但基本上多少都還能克服。四、田調經過及感想在這個暑期當中,我們暫時告別繁華的都市,來到了民風純樸的鹿港小鎮,準備在鹿港進行田野調查。一開始希望藉由房東小姐和戶政課先生的關係找到一些越南新娘訪談。但根據他們兩位表示,鹿港地區的外籍新娘白天大部分都在工作,晚上才會有空閒接受我們的訪談。於是我們開始思考白天時間的出路,恰巧今年七、八月間,芳苑鄉公所亦開辦外籍新娘生活輔導適應班,得知這個消息後,我們馬上往芳苑鄉公所出發,自告奮勇當起輔導班的志工。天天和這些外籍新娘接觸,教他們讀、學寫字、在他們上課時,幫忙照顧他們的小孩、利用中途下課時間和她們聊一些生活上的事,在放學後,

10、到他們家裡坐坐,陪他們聊聊天看看他們的小孩,漸漸地和他們之間由單純的訪談關係轉變成較複雜的朋友關係。在鹿港和芳苑這兩個陌生的城鎮中,進行前後一個多月的訪談,我們感受到不陌生的人情味。她們在知道我們的來意後,不但樂於接受我們的打擾,對於我們提的問題更是回答的鉅細靡遺。這些受訪者,更是喜歡主動接近我們,我們就像朋友一樣天南地北的談著。在這同時,不禁又開始擔心起來,身會一個研究者,和受訪者發展出這樣的朋友關係,投入這麼多情感,做出來的研究是否夠公正客觀呢?在適應班課程結束的那一天,體會到”離開”時的困難。在回來後,反覆思考著是要標準化這些情緒呢?抑或是將它納入我的研究之中?整個暑假下來,這不只是一個和以往截然不同的訪談經驗,住在不熟悉的巷弄裡,和完全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結交成為朋友,對我而言更是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生活體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